首页  »  生活与法  »  法语闲说

人民网评:“罚”得出马路文明吗?

“罚”得出马路文明吗?

2013-04-22 17:00:44

  即日起,北京将严惩交通违规行为,“带头”闯灯的行人将面临罚款。“在路口凑够一拨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一度笑傲江湖,任他红灯绿灯,不管车来车往,给交通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如今终于迎来了重拳治理的冬天。问题是,单靠严管重罚,能“罚”得出现代马路文明吗?

  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一变而为干净整洁、文明有序。

  可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路径。“中国式过马路”风行各地,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破窗效应”:因为第一个向“破窗”投掷石块的人未受处罚,就会有更多人向“破窗”投掷石块。带头闯灯的人安然无恙,更多人就会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理直气壮地违规,重拳治理的基本思路,正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惩治微小过失,防止演变成“接天莲叶无穷碧”。

  然而,如果只有严刑峻法,恐怕也独木难支、失之偏颇。且不论如此严管成本巨大,有可能蜕变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运动式执法,就说闯灯行为背后,除了公民素质之外,就没有交通管理不健全、公共服务欠完善的责任吗?雷霆万钧的利剑高悬固然不可或缺,完善服务的春风化雨同样至关重要。

  红灯时间长、绿灯时间短,好不容易等到绿灯亮,行人还没有挪开脚,右转弯的车辆就蜂拥而上……红绿灯设置的不尽合理之处,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短板,不会因为严惩闯灯行为而自动消失,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欲改变“中国式过马路”,先调整“中国式红绿灯”。暴风骤雨式的严管重罚固然能在瞬间涤荡一切,但是如果缺少完善服务的持续滋养,风暴过后难免一切照旧。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重拳出击的“堵”与完善服务的“疏”,是涵养马路文明的一体两面,严惩闯灯行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切不可沉浸于“罚”来的一时快感而止步不前,毕竟,只有恩威并用,才能标本兼治。(人民网)

  • 相关阅读
  • 人民网评:“宽容改革失败”有助于提升决策理性

      近日,上海市政府提请上海市人大审议《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其中将明确责任豁免,来解决“改革创新不成功怎么办”的问题。对依照决定规定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时间:04-22
  • 救人在即,不添乱也是抗震救灾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紧急提示:目前灾区道路部分路段出现交通拥堵,为保障救灾生命线的畅通,请公司企业和个人不要自行驾车前往灾区送物资。请社会车辆和广大群众尽量避免通行灾区道路,服从交通民警的指挥。(4月2...

    时间:04-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