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最大的缺失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它丢掉的正是与普通公众之间的共鸣。自己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与大众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写实性的艺术正是拉近这种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
当代艺术
收藏毕加索还是齐白石
这里所说的毕加索和齐白石是泛指,分别代表了艺术市场中、西方艺术家的顶级作品范畴。
笔者最近接触了一批“海归”同行,他们致力于将西方古典或现代艺术作品引进到国内,认为那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大市场。此观点似乎很有道理,记得不久前好像是一位香港大藏家也说过:齐白石和毕加索比较,他先挑毕加索,因为齐白石不属于国际硬通货。
艺术收藏有时与金融投资的很多原理是重合的,都讲求最终的变现性,所以上述言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于中国藏家来说,花钱买到一流的齐白石作品容易,但碰到一流的毕加索就很难,更别说收藏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的顶级艺术品大多流失海外,如今不得不花巨资购回。西方人不傻,他们的顶级艺术品不会轻易流出,最多搞一个展览,比如目前正在国内巡展的毕加索大展。看看可以,根本不卖,收藏没门。
中国藏家可以跟着西方人口味抢“张晓刚(微博)”,但抢不到最好的毕加索,也抢不过西亚石油富豪,毕竟现在最有钱的并非中国人。
美国艺术家安德鲁·怀斯的个展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引起轰动。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初开的中国画坛集体崇拜上了怀斯,可能因为他作品的萧索气质和大片留白的构图很接近中国人的口味。著名画家何多苓和艾轩都是其忠实的“模仿者”。
但此次怀斯近40件作品中绝大部分是纸本水彩和素描,蛋彩油画只有三四件。换句话说,来到中国的怀斯作品不是艺术家最好的部分。本次展览背后有佳士得(微博)的身影,可以判断这些作品将会出现在拍卖会上,针对中国买家的拍卖招商也正在拉开序幕。可以想象,即使中国藏家如何热爱“国际硬通货”,即使孤注一掷,也不可能拥有顶级的怀斯。
西方顶级的作品绝大部分在博物馆,中国的顶级艺术作品在被不断地“复制”、不断地拍卖,中国大藏家有时等同于冤大头。
国际拍卖场上也在不断上演着相似的一幕:“西方标准”对于东方藏家们来说就是终极奋斗目标,每年伦敦或者纽约都会抛出一两件西方大师的“经典”,犹如鱼饵般立刻引来大批亚洲冤大头哄抢——前车之鉴是日本保险公司中诞生的“印象派冤大头”,目前是西亚石油富豪后印象派冤大头,而中国藏家正在拼命往里挤……
西方人当年“团购价”买张晓刚是为了现在高价“回流”给中国人,而现在中国人高位接盘西方经典大师究竟为了什么呢?(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