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石渠宝笈》著录有如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只要是被它“罩着”的古书画,在拍卖场上就能无往不利,拍出高价。但随之,质疑之声也渐起。而从去年开始,《石渠宝笈》著录的神奇魔力似乎开始消退,时有著录作品流拍的消息传出。今年陆续上演的春拍,既有著录其中的明代董其昌作品《行书李白诗篇》独占古书画专场的鳌头,也有著录其中的文征明作品高价流拍。那么,《石渠宝笈》究竟价值几何呢?它是可靠的典籍还是不法奸商用来谋取不法利益的“挡箭牌”?拍卖行、鉴定专家及藏家都有话说。
正方
董国强(微博)(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收藏艺术品都讲究“出身”
我公司从成立以来,拍卖过的《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书画大概在十件左右。像2007年推出的以1111万元成交的文征明《行草书诗卷》,让文征明的书法作品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今年春拍,宫廷画家邹一桂的《菊石图》也是《石渠宝笈》著录中的。《石渠宝笈》中的作品为何受藏家欢迎?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首先是《石渠宝笈》乃乾隆、嘉庆两朝对宫中所收藏的古代书画的整理汇编,可以说是举一国之力而为之。因为乾隆时期,大部分的书画鉴定家都是宫里的词臣,这帮有学问的人都在伺候皇帝,他们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用于整理编辑《石渠宝笈》,应该说是倾其所能了。后来到了嘉庆朝,又对《石渠宝笈》进行了重编续编,把一些新进贡的书画名作添加上去。这样,《石渠宝笈》经过初编、续编和三编,收录的藏品计有数万件之多。因此,《石渠宝笈》的权威性很高,社会认知度也很高。
其次,人们买东西爱讲究“出身”,尤其是艺术品,更注重其来源。《石渠宝笈》著录表明了这件艺术品是在宫里待过的,藏家买下了,觉得是皇帝把玩过的东西别有一种满足感。
另外,市场上见到的《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以清代的宫廷画家居多,这部分的社会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原因很简单,清代编撰的书,其中著录的清代宫廷画家的画,怎么可能有假呢?这个出身很清白,身份很可靠,毋庸置疑。就像现在中南海收藏的黄胄、吴作人的作品,人们也不可能去质疑其真假。所以,清代宫廷画家作品编入《石渠宝笈》的,拍出高价就无可厚非了。像2011年3月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被八国联军掠走的《乾隆大阅图·行阵》就拍出了2亿多人民币;2009年10月中贸圣佳秋拍会上,《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也以1.344亿元成交等,这些都是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的清代画家的作品。
《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是怎么流出宫去的呢?途径不外乎几条:一是清朝的皇帝赐予大臣的;一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了去的;还有就是溥仪退位后,梦想着复辟,为了筹措资金,让自己的弟弟溥杰从宫里盗卖出去的。国外上拍的基本就是被抢走的,国内的大部分就是溥仪让人盗走的,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清代宫廷画家的作品,可信度高,所以每次上拍都能成为焦点亮点,买家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而且目前在拍场上露过脸的《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也不超过150件,大部分还是在博物馆藏着,这个稀缺性也决定了它的市场潜力大。像邹一桂的《菊石图》,2008年第一次拍卖时是900万,这次是第二次上拍,估价就到了1300万~1500万,所以过个四五年,《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涨幅至少在百分之五十,这也是藏家追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