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资料和研究发现,皇帝其实也是冤大头。像著名的大臣高士奇,收藏书画很多的。此人是个“马屁精”,捐给康熙皇帝许多书画,得到不少赏赐。后来发现他家一本账本,凡是他认为假的和不好的,几两银子买来的,全捐了出来;凡是精的,几百上千两银子买进的珍品,一件都没有捐,自己偷偷藏了起来。这个事实民国的专家也早就研究揭发了出来。所以,《石渠宝笈》这部书在真假方面可以说毫无权威性可言,表面上是一个反映皇家收藏的“形象工程”,实际上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石渠宝笈》被拍卖行、被藏家当做“金字招牌”,其实是一种愚昧和审美上的倒退,我们的审美至少倒退了三百年。为什么八大、石涛有贡献、有艺术价值?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达了艺术与生活和生命的内在关系,所以才美才有感染力。吴冠中说现在美盲比文盲还要多,这个祸根其实在乾隆时期就种下了。那时候他推崇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所谓的“清六家”,就像是“样板戏”,只能有一种面貌,不能百花齐放,毫无生命力可言。后来,扬州八怪起来,在艺术上要造这个反,从历史的角度看就是因为乾隆不懂装懂,压制的太厉害了。至于成功不成功,那是另一回事。所以审美这堂课,我们落后了,要花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补回来。
民间忽然把《石渠宝笈》捧上天,好像是艺术收藏里的《圣经》,把乾隆皇帝也打扮成一代英明领袖,风雅倜傥的好皇帝,说穿了这些都是某些利益集团的别有用心。其实,他们就是利用我们这些有钱的老板的善良和无知,还有就是暴发户们心里头的“帝王崇拜”以及“奴才”意识。这些都是审美缺失带来的恶果。
《石渠宝笈》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大型书画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收录的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有数万件之多,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记述详细;不佳或存有问题的为次等,记述甚简;再按照其收藏的地方,如干清宫、养心殿、三希堂等,各自成编。定稿后,又由专人以小楷缮写成朱丝栏抄本两套,分函保存。一套现存北京故宫,一套现存台北。(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