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物经“专家”鉴定后身价涨万倍
出具伪鉴定几乎无风险 潜规则盛行
鉴定手段主观 缺乏行业标准引人忧
王刚的“锤子砸宝”风波近日再度将文物鉴定的争议引爆。同一件陶瓷,如果有专家鉴定其为真品,则其价格可以买下一栋别墅;如有专家鉴定其为赝品,其则一钱不值。
一些专家的鉴定可谓字字千金。可问题就出在,谁来鉴定专家的鉴定?
由于没有一套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准,专家出具鉴定报告非常随意。一些内行近日相继向记者透露行业黑幕:一些专家为了赚钱,只要给钱,什么鉴定都能开。甚至有一些鉴定专家与拍卖行合伙做局,将一件不起眼的文物,甚至假文物抬至天价。有内行表示,大量文物鉴定丑闻出现,中国文物鉴定正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庞大的收藏投资大军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在某藏品交易网,一个元代青花瓷瓶,叫价180万元。鉴定称,该瓷瓶为元代典型造型,并将其名字命名为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但记者将这一鉴定交给另一位玉器鉴定行家看时,这位专家说,器皿上的图案不是云龙纹,外形也不是元代典型的造型,而这份证书是由北京某文物鉴定中心出具的,出具鉴定的是一位姓赵的鉴定师。经查询,这位姓赵的鉴定师,并没有瓷器鉴定方面的履历。
潜规则1
只要给钱什么证书都开
这种“万金油”式文物鉴定师,在圈内早已见怪不怪。原国家博物馆(微博)常务副馆长孔祥星慨叹说,有些专家什么都鉴定,陶瓷、青铜、家具、书画,什么都行。“我鉴定一类都还出错呢,一个人的精力怎么可能陶瓷、青铜、书画你什么都能鉴定?”
还有一些人,利用普通老百姓对文物鉴定行业不了解,随意开一些很能唬人的名头。孔祥星说,有些博物馆的研究员没写过青铜器的文章,也没有研究过青铜器,他管的库房也不是青铜器,怎么就成了中国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某些专家的底细,只有圈子里的少数人知道。“这些人就敢出去给人鉴定,收钱”。
问题偏偏出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姚青芳表示,当前从事收藏的都是盯着钱去的,是一群不懂收藏的人在搞收藏。所以,鉴定专家的话就成了金科玉律。“有人就拿着几百万,说这件文物谁谁鉴定过了我才买。很多名家就是这样被吹起来的。”
姚青芳分析说,真专家做假鉴定,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文物鉴定圈的水又深又浑。”一件文物要辨明真假,首先要交鉴定费,一般要交几百元,如果要出具证书,则要交证书费,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
曾出版过文物鉴定著作的作家吴树(微博)也表示,鉴定公司出具鉴定书,一般它只证明你是真的。所以,一部分无良的专家,把一些明知假的文物,也开成真的。如果专家鉴定一件文物为假,则只能赚三四百元,如果鉴定一件文物为真,则至少可以赚三四千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开具鉴定证书相当随意。只要你出钱,什么样的证书都敢开。开证书的,假的也成了真的了。不开证书的,真的也都成了假的了。
国内著名收藏家姚政也表示,藏品拿给某个专家鉴定,正常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真的,是老的;第二种,假的,是新仿的;第三种,也就是这个玩意我没见过,说不准,但实际上,能够拿到钱的只有前两种。“他说这个东西是真的,或假的,都得给钱他,如果他说不懂,别人会给他钱吗?为了拿到鉴定费,一些专家昧着良心说话。”
而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吕顺也表示,中国的文博收藏热也就是近20年的事,要参透老祖宗数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有难度。所以启功老先生曾经提出“模糊鉴定”,就是说,某件文物,如果现有资料不能证明其真假,就存疑,搁置,等到以后有证据证明其身份,再做判定。这也是世界文博界的通用做法。但当前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做的。一件文物,几分钟断生死。“模糊鉴定”也被抛诸脑后。说白了就是鉴定收钱,如果有人找你鉴定一件文物,你说“说不准”,人家会认为你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已有多少文物做了“冤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