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顺认为,文物鉴定师敢开假鉴定,还跟人们的收藏心理有很大关系。“有人拼尽老本花几百万投资一件文物,如果你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会跟你翻脸,专家逐渐不敢说真话了。就算说真话,也要看对象。”
潜规则2
同行互不拆台结同盟
此外,鉴定行业还有互相不拆台的“潜规则”。如果一位专家鉴定过了,其他专家一般不会反驳。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专家集体“走眼”,因为大家都不说真话。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很快引起轰动。经专家组鉴定后认定为真品。
孔祥星回忆说,当时几乎北京所有的魏晋南北朝陶瓷专家都来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微博)博物院拨出专款,抢救性收购陶俑,短短几个月内,从市场上收购回几百件北魏陶俑。当时,只有自己的导师当时进门看时说:“这么多,有没有假的?”对一组陶俑,他看了后说,年代到不了北朝,而其他专家,没有一个说是假的,众口一词都认为是真品。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市场上涌现出来的北魏陶俑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的势头。国家文物局后来停止收购,对此事进行彻查。后来发现,这些所谓北魏陶俑只不过是洛阳一些村民做的高仿品。
专家为了利益同盟集体“装聋作哑”的情况并非孤例。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假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某银行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亿多元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后调查发现,5名专家连玻璃柜都没打开,只是围着玻璃柜转了一圈,就在一份“天价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这一事件也被视作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丑闻。
潜规则3
鉴定师联手拍卖行“做局”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收藏成为越来越多人投资新宠的今天,一些文物鉴定专家借着市场监管不严,充当了文物造假的帮凶。一件价值几百元的文物,经过权威专家的鉴定,其身价可能由几百元陡增至几百万元。
金枫(化名)此前是北京一家拍卖行的副总经理,最近已转行从事影视产业。他表示,每个拍卖行都有熟悉的“御用”鉴定师常年“供奉”着。拍卖行每年也会以“考察”、“年会”等方式邀请这些文物鉴定师到各地甚至国外旅游。等到拍卖行有事相求时,专家们自然也会有请必到,尽力配合。
不少鉴定师还与拍卖行签有协议,鉴定费用与市场成交价挂钩,事后“抽成”收取酬劳,抽成比例从文物成交价的5%~15%不等。
他提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案例。几年前,有一件不知名的文物,经过国内某位权威瓷器鉴定大师鉴定后,最终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得500万元以上。这位鉴定师最后得到30万元的酬劳。金枫说,这种文物鉴定师和拍卖行联合做局,将一件普通文物,甚至假文物说成真的,然后抬高其价值,最终拍卖行与鉴定师各取所需,这是很多内行都知道的秘密。
“鉴定师,尤其是出了名的鉴定专家,就是靠良心吃饭,完全靠自律。他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不会有人出来反驳。他们在这个圈子的顶端,没有人敢反对。关键是那些收藏者偏偏就认这些人,更加形成了这些人在圈子内的霸权。”
孔祥星说,现在一些专家,受经济利益驱使,满世界开证明,因为开的证明多钱就多,为了避免被利用,自己现在已不参加其中。“现在你委托我去鉴定我都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