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精品欣赏

齐白石《十六应真图册》赏鉴

2012-10-18 16:36:02 来源:

  不过,无论是白石老人的日记、自述、跋文等,都找不到对这段交往的记载,这或许反映了齐白石内心的矛盾:结交曹锟有违自己的志向,但又要卖画以养家糊口,更需要顾及友人的面子,因此,只钤“齐璜敬写”印,倒也“清静”不少。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夏午诒书法也颇有造诣,但对于变革过程中的齐白石书法他尚未给与充分的重视。

  2. 只钤“齐璜敬写”印

  齐白石诗书画印皆能,其篆刻更有一种开宗立派之气势。其以隶入篆,以篆入印,大刀阔斧,冲刻印石,在民国印坛脱颖而出,至今仍为人膜仰。齐白石号称“三百石印富翁”,其一生极为节俭,从不浪费。他年轻时练习篆刻,为了省钱自己挑着箩筐到山上和河边去挑选石头,选好石头挑回家,刷洗干净后再把石头磨成章料形状,然后练习篆刻。因为石头来之不易,所以白石大师非常珍惜,他总是刻完一面再刻另一面,直到每块石头六面都刻满了才换另一块石头。时间长了就积攒了很多刻了多面的印章,当时齐白石家中还不富裕,没有什么家产,所以大师自嘲自己是“三百石印富翁”(据齐佛来回忆,石印并没有三百方,只是因为是多面印,一方顶多方,所以齐白石才称为“三百石印”)

  此《十六应真图册》中的“齐璜敬写”印即是一枚多面印,另几面的印是“五世同堂”、“容颜减尽但余愁”、“恐青山笑我今非昨”。此枚印章有边款曰“老萍三游京师看西山感刊板桥西郊感旧词句,己未三月”,板桥句应该就是“恐青山笑我今非昨”了。己未即1919年,是年三月初,齐白石第三次到京,并自始定居北京,从此开始寻求新的生路。“齐璜敬写”一语,想来也是居京初期,内心渴望他人相助的期盼以及谨慎谦恭的心态吧。

  另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齐白石作品集(第一集·绘画)》里,有一件齐白石为同乡杨度长子杨公庶夫妇创作的《花虫册》(共十七开,此册存有四开),章士钊对题有云:“夏午诒欣赏齐白石画,而谓书法不中程,不喜其题款,屡索不着一字之和尚画片,观者似为不平……吾题此帧不禁此感,愔午诒下世,不得亲拈是事为笑谑云:八十年来气类空,劣凭两事壮南风。湘乡将相平祅寇,直到齐璜画草虫。尊款识,泥宏通,头巾吾笑直心翁,状元尽许姚涞中,待诒名同万岁红。”章士钊对夏午诒“屡索不着一字之和尚画片”,颇为不认同。不过,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此《十六应真图》只钤“齐璜敬写”印,或许也是夏午诒的要求吧。

  3. 高山流水觅知音

  齐白石一生创作无数,市场流通量亦非常之大。然而,藏家们大多对其80岁之后的作品多有研究,其市场价值也得以不断发掘;但齐白石早期以及衰年变法前后的作品,却少有研究著述,因此,其市场价值相比于80岁以后的作品,真可说是低得“可怜”了。更甚者,如前文提到的香港苏富比2012春拍齐白石的《云龙图》,因其题材鲜见、风格特殊、手法细腻而获市场“冷遇”,尽管是张宗宪旧藏,亦未逃过流标之命运。但这件作品的“问世”,也引起了大家对齐白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探究;同时,越探究也越发现需要认识和发掘的空间之大。

  回到这件《十六应真图册》,这是市场鲜见的人物图册,但其人物画功力绝非一般画家所能达到。齐白石自小就喜画人物,当雕花木匠后雕刻了“状元及第”、“刘备招亲”等传统题材人物,而其为乡间百姓绘神像功对以及人物肖像更是无数。齐白石从绣像小说的插图、《芥子园画谱》、戏剧人物和现实人物中寻找素材,应索者要求画了很多美人图,因此也得了个“齐美人”的称号。可以说,画人物画是齐白石的看家本领。齐白石的人物画笔法简约雄劲,尤其对现实人物的刻画,雍容大度,亲切感人,且具奇趣。达摩和观音是他常画的题材,其笔下的达摩近于憨厚的读书人,观音则好似慈祥的妇人,从而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由于十六应真原本并没有定型的形象,加之绘画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艺术家们都会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各人心中的罗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