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权威的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和欧洲艺术基金会,日前相继发布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戴着“全球第一”的帽子,是否意味着中国真的能一举赶超老牌收藏大国英美?屡创纪录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到底有没有水分?备受指责的假拍和拍假现象,究竟有多严重?上月,记者前往中国艺术品拍卖重地北京一探虚实。
北京一位藏家金先生家里,一只元青花梅瓶摆在客厅的博古架上,梅瓶发色深沉,结晶斑透古渗胎,画工流畅,人物故事生动。金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拍卖证书。翻开一看,记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上面一边盖着某知名拍卖公司的大印,一边写着“元青花XX梅瓶拍卖成交价:880万元人民币”。“别紧张,证书是真的,东西是新的(即现代仿古品)!”
面对记者的质疑,金先生不慌不忙,“真的是我拍来的呀,不过,卖家是我,买家还是我。”他取出一个大信封,里面“铁证如山”:一本该拍卖公司印刷的春拍图录,翻开赫然就有这只梅瓶;一张写着“4万元手续费收讫”的拍卖公司收据;一个参拍号;一张拍牌。
金先生的梅瓶,是在该拍卖公司一场春季大拍上“出货”的。跟着这只梅瓶,还有一只汝窑水洗等总共7件物品。“梅瓶是在潘家园买的中仿,大概花了500元,"成交价"880万元;汝窑水洗是低仿,买来花了50元,"成交价"300万元,7件全部"拍"出,不过卖家是我,买家还是我。一番折腾,拿了7张证书,成本是拍卖公司4万元的手续费。”
据悉,当时和金先生一起把东西拿去上拍的卖家朋友,一共有9个人。每个人都上拍好几件藏品,绝大部分是不值钱的“新”东西。按照起拍价3%-5%向拍卖公司支付手续费,金先生付出的4万元包括图录费、保管费、佣金等。交了钱,拍卖公司就会给卖家一个参拍资格。虽然说按行规,卖家是不可以参拍,但又有谁管呢?所以,或找人、或亲自上阵,在卖场上举牌为自己的拍品当“托儿”,已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既然是假拍,卖家为什么还宁可白丢手续费给拍卖公司?“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文化学者吴树向记者介绍了假拍的几种情况。
一是以假充真,希望能把仿品卖给“二把刀”卖家,赚个盘满钵满,如果卖不出去,卖家就索性自拍自举,拿到拍卖证书,造成“流传有序”的假象,积累下次拍卖成“真”的基础。二是当代书画真品,目的是为了捧高某人书画的价格,就像炒股票,来回倒手,反正一张字画无论拍多贵,拍卖公司都收3000元的手续费,随便你叫价,假拍几轮下来,制造出越来越天价的“市面成交价”。三是为藏品制造“好出身”。比如金先生的梅瓶“拍”出去后,不仅上了拍卖公司的图录,还被各大媒体报道,将来如果想把这个梅瓶出售,图录、成交记录、媒体报道都齐全了,再加上一个完美的收藏故事,这就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真品,将来无论是再次上拍还是卖给私人,都有了价格基础。四是洗钱,比如某人有1000万元灰色收入要“洗白”,他可以拿一件不值钱的藏品上拍,让朋友用这1000万元买下这件藏品,三倒两转,1000万元便成了自己的“合法所得”。五是行贿,公权力拥有者把自己的藏品拿去上拍,想行贿的人自然踊跃捧场,当“送财童子”。
艺术品假拍情况究竟有多严重?收藏行业资深专业人士C女士说,中国拍卖市场注水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由于手续费的诱惑,“水分”依然很大,主要集中在中小拍卖公司。她说,拍卖注水主要是文书画和瓷器类。前两年拍卖公司好大喜功,为了抢占所谓的市场份额,在公众面前迅速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一些拍卖公司都喜欢去攀比数字,客观上让全国的拍卖市场成交额成了“注水猪肉”。这两年的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中小拍卖公司因为上拍的东西一般质量都不高,主要是靠手续费在挣钱,但现在大拍卖公司更倾向于真拍,因为只有真拍才能拿到20%的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