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拍之外,拍假现象在市场上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书画领域,几乎所有名家,都避不开赝品的“如影随形”,无论是拍卖场上,还是艺术品店里,无论价格是几百元还是上百万元,都很难“保真”。业内人士介绍,国内高仿印刷书画的印制、销售、拍卖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并流入了艺术品交易市场。文物行家、电视剧《雾里看花》文物总监李广琪告诉记者,“相比器物市场,字画市场的仿品更多、更滥,北京流通的大概九成以上都是仿字画,因为仿字画比仿器物的成本更低。买一台大图扫描的打印机,哐哐哐就送出来一张张仿字画,投入成本很低。高仿老画还要买张老宣纸,高仿现代画连老宣纸都不用。天津就有一批仿字画的生产工厂,里面都是流水线。仿的好的字画,拿货价都要几千元一张,到了终端市场,上万元一张是常事。”在北京某书画印刷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印刷流程:首先扫描原作,采集数据并输入电脑;随后把电脑显示的颜色转化成印刷色系;最后就是控制墨滴分布,打印作品。在印刷过程中,颜色、位置都由电脑程序控制,非常细致,连国画中难以模仿的渐变效果也可以完全实现。
中国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给自己的画打假,占据了他至少七成精力。他说,“随着鉴定技术的提高,仿画的水平也在提高。一些高仿印刷品,甚至在我自己鉴定时,也得利用仪器。”(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