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品茗聊天

水墨年轻化是否等于年轻人上位了

2013-08-29 09:26:50 来源:

史晨曦《静听横云摇》 纸本设色 69cmx69cm 2013年

  如今任何行业都在争分夺秒地抢夺“生存空间”——海黄没了,越黄、红酸枝火了;官窑买不起了,民窑火了;“F4”买不起了,年轻人又火了——这就是规律。从南到北,从学术性的推广到商业性的扶持计划纷纷启动,各大拍卖机构也多设立水墨专场,俨然一派盛世风光,年轻人的“美好时代”已经来临了。那么,年轻的水墨艺术家们又是如何看待提前“上位”,也就是水墨年轻化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名目繁多的“青年扶持计划”的?他们是被看作案板上的肥肉还是破茧而出的彩蝶?或许,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一本细账。

  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生于1975年到1985年间的青年水墨艺术家。他们有的已在业界小有名气,有的执教于北京的高校,有的选择孤独的独立艺术家之路,也有的入行多年扮演着艺术家与媒体主编双重角色的艺术家。

  马龙:独立艺术家

  黄麒元:独立艺术家

  陈子丰: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史晨曦:独立艺术家

  “水墨年轻化”,年轻人提前上位——你怎么看?

  记:您怎么看待水墨画的概念和范畴?

  黄麒元:水墨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我们画的是水墨画还是中国画,这种争论其实意义不大。我们关注的是表现什么,至于用什么材料表现,对使用的材料如何定义其实并不太关注。

  水墨画这种提法是很容易打破国画界限的,我们不应该背负那么沉重的包袱。现在从题材上也摆脱了主题性创作的限制,独立作品与实验性习作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传统题材和新水墨是无法互相替代的,就像红茶和绿茶一样,也没有新与旧、前卫与落后之分。

  我基本上是抱怀疑态度。现在各个画廊、拍卖、文化机构找年轻人的很多,仿佛一下子年轻人火了,但这很可能是个假象。你可以看到,只要是艺术市场不景气,首先受波及的就是年轻人,时好时坏,投资者永远都想着规避风险,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对水墨这块的年轻人至少现在还不抱乐观态度。

  记:对于水墨的概念,我想黄麒元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您在圈里这么多年,对新水墨和水墨画的整体发展一定有很深的体验。

  马龙:跟传统的国画相比,新水墨更多借助的是材料的性能,会有一定的传统意味在里面,但它的指向性与原来我们所理解的国画是有差别的。并不是说这种新水墨的文化含量少,只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时语言的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新水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谈到出名,很多画油画的80后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这也是从事中国画与油画创作很大的区别,油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技法训练,而国画可能画了几十年也不一定能触及到很核心的部分。

  对艺术家而言,出名本身是好事,但过早的出名未必是好事情。市场是很庞大的,很多时候对艺术家来讲是不可控的。这个问题古人就曾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却早誉”,也就是尽量回避掉过早的成名,市场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同时也会毁掉一个人,很多年轻人在成名过程中确实获得了实在的利益,但为之付出的却是艺术上很敏锐和感性化的东西,当然也不排除有各方面都可以很好把控的艺术家。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苏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