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李先念、郑位三率领部队,由刘山带路,前往山阳龙山找游击队长谭道鹏联络,沿途经岳家庄、旋窝沟、东高坡、黑沟、大坪、桐木沟口等地,晚宿龙山桂竹园。25日,李先念让王崇义(原红四方面军三十四团战士,张家庄之战负伤留在这里养伤,后就地落户)给部队带路,翻过龙泉寺、茶壶岭、金盆梁,夜宿靳家河垴。
26日,李先念率部经水草龙洞川,进东沟,上大梁,过魏家橦到红岩沟,中原局和军区领导机关夜宿程家大院和王家大院。27日,李先念率部向北前进,途经碓窝沟,出响当河,过山阳竹林关(现属丹凤)大道,涉过银花河,沿商洛河而上,晚间宿营于山阳与丹凤交界之处的王家村、李家村、梅家垣。司令部驻李家村。28日,李先念率部离开李家村,由游击队员周赞华带路继续向丹凤北山前进,行至毛里岗,陕南游击队张青山分队前来接应。在花园岭油坊村,李先念司令员与中共商洛工委书记、陕南游击武装指挥部政委王力会见。
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山阳行军5天,向中央和部属发出电报9份,收到中央和部属电报11份。其中,7月24日李先念在龙山桂竹园向中央报告了与巩德芳部会合,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电报,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和肯定。25日,李先念司令员收到了中央的复电:同意分散行动的部署,“应下决心以团为单位分散于陕南各县,划分区域,每团管一县二县,分散的程度以能打击民团及国民党一连一营为标准。”26日,李先念司令员根据中央复电精神,迅速向部属发出了电文,落实中央精神,豫鄂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形成。
豫鄂陕边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山阳县,分别属于边区一、三分区所辖。山阳县不仅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依托之地,也是三分区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队活动的中心区域,党所领导的地方游击武装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权基本健全,是鄂豫陕根据地开辟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根据地创建初期给予中原部队行军、作战、后勤供应和收养保护伤病员等方面以极大的支持。
1946年8月3日,第三分区在山阳中村吴家坟园召开有3000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宣布豫鄂陕边区第三分区地委和军分区成立,同时,第三分区地委宣布成立山阳、郧山、商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同时组建各县人民武装——县支队(或大队),宣布了各县委、县政府和县支队(大队)的领导人任命名单,由中原部队干部宋孟邻任山阳县县委书记兼县长,陕南游击大队干部叶茂荣任山阳县游击大队长;由中原部队干部周映渠任郧山县县委书记,兼任郧山县支队政委;陕南游击队干部谭道鹏任郧山县县长,兼任郧山县支队支队长;由中原部队干部吴杰任商山县县委书记(后为许道琦),兼任县支队政委,张庆奎任商山县长,罗孟刚任县支队长。会后,三地委、军分区及山阳县委和政府驻中村街杨家祠堂,郧山县委和县政府以照川龙山为根据地开展活动。与此同时,鄂豫陕边区一分区地委在板岩镇成立了中共南宽坪工委和山郧镇办事处,两天后,迁至南宽坪老街关帝庙办公。这三个县级政权建立后,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陆续成立了区、乡、村的民主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中共山阳县委成立后,在银花、中村一带连续召开了几个大会,向群众广泛宣传建立人民政权的重要性,号召穷苦青年踊跃参加革命队伍,为保卫根据地而斗争。仅有34户人家的叶家湾,就有26人参加了游击队。山阳县委、县政府在很短时间内相继建立了银花、中村、孤山、洛峪、高坝、过风楼6个乡政府,支持支援中原部队开展革命斗争。8月18日,第三分区领导人方正平等向中央报告了银花、中村建立政权的情况。山阳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快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肯定。8月2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拟稿,以中共中央名义回电要求“速将山阳县银花、中村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组织地方武装之经验通知各部照办,愈快愈好。”2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发了相同内容的电文。
在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山阳人民与中原部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发展壮大了革命势力,为山阳解放乃至全国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山阳人民见到的第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也是山阳县珍藏时间最早的一张毛主席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