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故事

在“钱币世界”里享受清贫

2010-06-20 10:17:45

来源:商洛日报

002.jpg

  他今年只有45岁,但从事钱币收藏、研究已经30多年,收藏有先秦至中华民国的各类钱币数万枚3000余种,特别是在中国近代铜元的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是钱币收藏专业网站《中华钱币网》铜元板块的版主——

  初涉收藏

  1977年,庞爱民刚上初中时,父亲在老林供销社当营业员。一天,他在门市部看到父亲试电池用的小灯泡电线上拴着一个金黄色的“道光通宝”小铜钱,立刻被上面精美的书法艺术所吸引,非常想拥有这枚铜钱。但是,早在抗战时期就入党的老父亲告诉他:“这枚铜钱是国家的,咱不能占国家的便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即使再喜欢,也坚决不能要!”这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此成了庞爱民的人生座右铭之一,一直伴随着他30多年的收藏生涯。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庞爱民迷恋上了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在那个年代,一个封闭的山区小镇根本没有收藏方面的信息,更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庞爱民凭着对古钱文化的挚爱和执着的性格,自己摸索着进行收藏,没有钱去购买钱币,他就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馒头、苹果、水果糖等和同学交换,有时候甚至替同学写作业换取几枚古钱。在上初中和高中的6年里,他共收藏了2000多枚古币,后来才知道这些古币都是被人们称为“垃圾币”的乾隆、嘉庆和道光通宝小平钱。虽然这些钱币的价值不高,却培养出了他的收藏爱好和对钱币文化的审美、鉴定能力。

  艰辛之路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想要做出一点成绩,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钱币收藏更是如此。

  1984年参加工作以后,庞爱民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要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收集古钱币。每到一个村子,他先和村民聊天,了解基本情况,再由村里的热心人带着他逐户地询问,寻找古钱币。从每户的门帘挂钩到小孩的鸡毛毽子,从老太太的百宝箱到收购废品的废铜筐他都细心地寻找过。有一次,庞爱民到凤凰古镇下乡时发现一个老铜匠正在往坩埚里熔化古钱币,他就前去阻止,可固执的老铜匠说什么也不听,还说他的师父从传他手艺到现在都是用熔化的古钱打制铜器的,不这么做就没有加工原料,生意也没法做了。看到这种情况,庞爱民非常着急,连续5次去老铜匠的家里宣传中国钱币文化和收藏、研究价值,告诉他如果那样熔化古钱,极有可能把一些价值较高的稀有币毁掉,建议老铜匠把古币摆在门口供钱币爱好者选购,改用其它废旧铜材加工铜器。庞爱民的真诚感动了倔强的老铜匠,从那以后老铜匠再也没有熔化过古钱币,卖出的古钱币还增加了他的收入。因此,老铜匠和庞爱民成了忘年交。

  收藏界有句老话:识古不富,迷古必穷。迷恋古钱币收藏,让庞爱民在经济上经常遇到窘迫的时候,但无论经济多么紧张,他都始终没有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购买古钱币时,对缺乏古钱币知识的人,他都会认真地给对方讲解,并且用市场价购买,不让对方吃亏。他收藏的古钱币,经常有外地人出高价购买,他都婉言谢绝。遇到刚开始从事钱币收藏的人,庞爱民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钱币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收藏经验。无论到哪里,事情多么忙,庞爱民都要挤时间去古玩市场看看,会会那里的藏友,挑选喜欢的古钱币。1994年,他和妻子准备用积攒了5年的1300元钱到西安买电视机,庞爱民坚持先到古玩市场看看。在八仙庵市场,几个店主正围着一个农村来的藏家看钱币,庞爱民挤过去一看,是一枚在泉界被称为名誉品的西汉王莽时期“六泉十布”之一的“差布五百”,买家开价1800元,几个店主只给50元。庞爱民知道这是一枚可遇不可求的好钱币,急忙和那位藏家进行协商,最后用买电视机的1300元买下了这枚钱币,买电视机的计划因此推迟了6年时间。为了这枚古钱币,妻子没少埋怨他。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