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了4000余枚古钱币和3000余张纸币,基本收齐了我国夏商以后各朝代的钱币。
几乎每个礼拜天,在临汾市尧都区尧庙古玩市场内,都会有个老人游走于各个钱币摊位前,细细翻拣、揣摩摊上的钱币,看中的当即解囊,这位老人就是左增文。
今年65岁的左增文用了5年时间,耗尽数十万家资,收藏了4000余枚古钱币和3000余张纸币,基本收齐了我国夏商以后各个朝代的钱币。他给每个钱币都标注了所铸朝代等背景资料,他家也俨然成了一个小型钱币博物馆。7月18日,记者来到左增文家中探访。
藏品装满6个大柜
从最初的一本钱币小册,到后来不得不划分系列装订成册,左增文慢慢钻进了“钱眼”里。从最早夏商时期的贝币,到后来的铜钱、银元,再到之后各个时期的纸币,左增文都一一标注了序言和历史背景解读,6个2米高、1.2米宽的木质书柜被装了个满满当当。
左老从书柜中取出一本装帧好的钱币收录本,其中一枚只有成人手指头肚大小、贝壳形状的钱币吸引了记者。左老说:“这枚是商代晚期的铜贝币,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用贝壳做的贝币是我国早期的实物货币。”
左老收藏的这些钱币中,也有少许赝品。他拿出一本装订好的古币本指着一枚钱币说:“这枚就是赝品。因为有些真品价格太贵了,我根本买不起,只好通过修补破损或买仿品来填补空白。”
收集范围不断扩大
左增文和钱币结缘,是在2005年。那年,他退休了,但心却始终放松不下来,总想干点什么。一天,一个老哥兴冲冲地跑进他家,兴奋地说:“走,老左,咱们去看古董。”正闲得发慌的左老便跟着这个老哥去了临钢附近的古玩市场。本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一天转下来,他竟被那些形形色色的古董深深吸引住了,而且萌生了收藏一整套古钱币的想法。
一切从零开始,游走于临汾各个古玩市场的左老每次都能收获不少钱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收集的钱币越来越多,临汾古玩市场的古币已满足不了他的收藏需求,于是他将战场扩大到北京等知名的古玩城。有时候,为了搜集一枚钱币,一天能跑上千公里路。
两年前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山东的一间古董铺子里有好货!打完电话,左老便踏上了去往山东乳山的火车。下午到达时,却看到店铺已关门,急于淘宝的他在这家店前不停地徘徊。附近一位好心居民得知左老的来意后,主动帮他联系到了店主。十几分钟后,店主驱车赶来。“那次收了七张民国时期的纸币,把带去的钱花得一干二净。若不是提前买好了车票,都回不了家喽。”左老笑呵呵地说。
把收藏当成事业来做
为了增长见识,左老每年都会去几次国家博物馆,看自己的收藏还缺哪些。前段时间,曾有人慕名前来,想出高价收购左老的一整套铜币,被左老婉拒。他坚定地说:“我是把收藏当作事业来做的。我希望把左氏钱币收藏馆搞得红红火火,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增长见识,传承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