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故事

市民18万元买青铜器系仿品:从此不再碰古玩

市民18万元买青铜器系仿品:从此不再碰古玩

2013-07-18 17:26:13

来源:

  “棒槌”、“烧包”是古玩行当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们对那些自认“高手”、但鉴定水平有限却自信满满想来“捡漏”的藏家的统称。这样的人很容易中了古玩行当“故弄玄虚”、“借刀宰人”的招数。

  案例:江湖高手也被忽悠

  年年打雁,今年却被雁琢眼。对于从湖南来疆做生意多年的瓷器收藏家柯正生(化名)来说,今年不小心也当了一回棒槌,让他有些哭笑不得:“虽然三十万元的学费交得有点冤,但也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

  原来柯正生收藏瓷器十余年,在圈里有一定的名气,并担任一家国内专业网站的版主。上个月,柯正生去北京出差,受一位交流多年网友的邀约,去当地一位大藏家处喝茶交流。

  “一进入工作室就被‘唬’住了。”柯正生说,那个藏家穿着儒雅的长袍接客,书架上摆放的都是价值不菲的“大开门”(行话,一眼看就是真的)瓷器,交流中更是引经据典、博古通今。“我当时就折服了,觉得能和这样真正有修养的大藏家交流很幸运。”柯正生说。

  最后,当那位大藏家说难得和藏友如此投缘、愿意割爱和他交流藏品时,柯正生当即决定花三十万元拿了一件康熙官窑瓷器,比市场价便宜了五六万元。“回来后仔细把玩发现是件高仿品,可能被调包了。”他赶紧打电话过去,结果是空号,托当地朋友去找,已是人去楼空。

  相比外人的“故弄玄虚”,熟人间的“借刀宰人”,则让生平仅买了一回古董的章松龄(化名)到现在闻之色变,连称这不是一般人能玩得了的事。

  原来章松龄所在的公司上市后,自己也身价倍增。读MBA时,听老师介绍说现在投资艺术品是企业家的流行趋势,他心动了,于是托甘肃老家的亲朋找些上档次的藏品。

  后来亲朋告诉他说,亲眼看到村民从墓葬里挖出来一些青铜器,他闻讯专程开车回到甘肃,花十八万元买回来一堆青铜器的锅碗瓢盆。

  后来请晨报我家有宝俱乐部的专家鉴定时,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在古代,青铜器都是礼器之类,档次非常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从墓葬里挖出来的东西。这些实用器都是上周埋在地里的东西。”后来章松龄几经协调才退回十万元,从此不再碰触古玩。

  实际上,章松龄能追讨回来部分损失已算幸运。“‘买假不退’在收藏界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所谓的‘三包’、‘售后’,在这里行不通。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首府有多年经营历史的古玩商李祥信表示,在古玩行当是靠眼力吃饭,卖家没有告知古玩真伪的义务,因此买家如不能分辨出真伪,花高价买了假货,在业界也是合乎行规的。

  那么,为何这个行业仍能吸引众多人“前赴后继”,缘何古玩行当不能规范发展呢?

  探析:市场管理有待完善

  “首先是经济力量的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新疆收藏家协会会长岳峰说,这些年,文物艺术品升值的潜力很大,拍卖总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比例上升,有些古董古玩过两年再拍升值一倍,这种情况刺激有钱人涉足。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升值潜力巨大。前几年晚清文物都不值钱,现如今民国货成了主打产品,一些好东西‘沉底’后就不再露出来了。”岳峰认为,这和近年来媒体鉴宝类节目的普及也有很大关系。

  新疆文物商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商店都是走村串户或到各县的文物代购点征集文物,那时到县里一贴宣传单,老百姓就会源源不断地把各种文物送来,几元或几十元就能收到一些很不错的藏品。现在这个渠道已不复存在,偶尔有人送来,往往是开出天价,难以接受。

  • 相关阅读
  • 南京文物古宅现拆字:文化局称被恶作剧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照片称:“南京糖坊廊61号陶氏河房的围墙上居然被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这处民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就要拆了呢?记者昨日联系文保部门了解到,原来这只是...

    时间:07-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