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谁把这场火灾“移”到了阿房宫?明确指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李毓芳说,杜牧其实是借古讽今,说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希望统治者爱护本国百姓。
秦陵甲胄出土 改变“秦代无头盔”之说
人们在秦陵参观时,往往被兵马俑所震撼,而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秦人尚武,不怕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然而在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出土的石质头盔,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也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头盔)”的传统认识。
据介绍,石铠甲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这里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联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它们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尤其是石胄和马甲的出土,更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从而改变了秦人不戴头盔的说法。有专家认为,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头盔,但在秦陵石铠甲坑又出土了大批头盔。这表明秦军的装备是有头盔的,不过秦军作战时常脱去头盔英勇杀敌。
记者发现,此次出土的石甲、石胄虽然是明器,但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修复好的石胄可以直接戴在兵马俑头上。铠甲有带披膊的,也有不带的,还有给战马穿的石马甲。而头盔也有两种,其中一种可以把整个头和颈部罩在胄内,只露出眼睛和鼻子,可谓防护严密。
灞桥纸 比蔡伦造的纸还要早
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发明造纸术是不少人心中固有的认识。然而,通过考古发现,原来在比蔡伦早几百年就有了纸,世界上最早的纸就出土于西安的灞桥,被称为灞桥纸。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保管科科长胡薇告诉记者,1957年6月,人们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考古专家在一青铜镜上发现,有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人员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由于时代久远,都成了碎片,大一点长宽也就有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胡薇说,这次发现的纸上面没有文字,应该是包装纸,主要包装铜镜的。
那么,它是不是纸呢?胡薇说,通过其成分进行鉴定,发现原料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是植物纤维。由于墓葬是西汉武帝时期,因此灞桥纸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东汉时期的蔡伦其实是改进了造纸术,但不能说是发明者,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来造纸,让造纸更容易操作。
还有哪些历史认识 被改变……
近些年,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我们发现距今四五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瓦了,在宝鸡出土的“红陶篮纹筒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建筑陶瓦,被称之为“华夏第一瓦”;而在蓝田新街遗址的红陶砖,长边残长15.7厘米、短边残长10厘米,厚有3厘米。“砖”的两面,一面已磨光,极为光滑,另一面为原始涩面,距今已有5000-7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砖”;考古人员在榆林神木县石峁山史前古城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城墙马面和角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这一重要发现将我国城墙建筑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2004年,西北大学副研究员贾麦明征集到的一合“井真成墓志”,第一次让遣唐使的存在有了实物证据,也是最早出现“日本”国号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