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故事

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300吨的九龙壁是如何运到故宫的

2013-11-13 17:04:10

  润滑剂背后的科学
 
  根据巨石运到故宫的距离和时间,专家们估算拖动一个123吨的巨石所需的平均速度是每秒8厘米。如此低的速度,加上极小的摩擦力是不会使冰面自动融化成水进而在冰道与木板之间形成润滑剂的。因此李疆等人研究了除摩擦生热外的能使水膜产生和保持的其他方法,即在拉动时直接在前面泼水,这一点在古埃及也有类似的记载。通过现代物理研究可知,冰上低速运动物体的摩擦力比高速运动时大得多,但是在接近零度时以水膜为润滑的摩擦力非常小,因而在泼水作为润滑剂的情况下,纵使每秒8厘米的低速滑动只会有极小的摩擦力。由于在明代北京日间零下3.7摄氏度的情况下,水在2分钟内不可能完全冻结,因此水膜是可以维持并保证运输的。当然,古人也可能使用热水来延缓结冻。所以,研究者可以得出在故宫九龙壁拖运时,不仅采用制造冰道的方式减缓摩擦,还在长途运输时向冰道泼水作为润滑剂。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建立起西方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经验体系,难以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伫立凝望故宫,当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兴建技术时,不禁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评价说:“明代的巨石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的润滑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兴建与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前期,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地运输技术并不比航海技术逊色。”
 
  相关链接:
 
  沿用至今的古代搬运重物技术
 
  搬运重物技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文明古国大多有搬运数十吨巨石兴建宫殿或宗教建筑的记载,甚至在现代社会,一些现代搬运手段无法承受的重物也需要借助古人的搬运智慧。
 
  搬运重物最为“出名”的古埃及在公元前2400年就曾运用圆木来兴建金字塔,即工匠们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从而筑成历史上不朽的奇观。公元前700年的亚述帝国,也曾运用滚动方式来运输重物。由此可知,在古文明时期,人类已经意识到滚动搬运比滑动搬运更为省时省力。在这一点上,古代的中国人似乎走得更远,根据古文献及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在公元前1500年即出现了车轮,至春秋战国时期,结构精巧、装饰精美的车轮已广泛应用于负重、出行、战争之中。
 
  然而,滑动运输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在路面环境更为恶劣的情况下运输更为巨大的物体时,滑动拖曳因其易于控制的优势依旧发挥著作用。在公元前1880年的古埃及,人们曾在道路上铺设木板,在木板上拖动了一座60吨的巨石像;1934年加拿大北部的人们曾以牵引机为动力,在冰面拖动一台28吨重的采矿机器。直至今日,传统的滑动仍然在发挥著作用,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在钢轨上拖动4400吨的哈特拉斯海角灯塔。(中国文化报)

  • 相关阅读
  • 西安高层楼顶盖仿古庭院式建筑 内设“九龙壁”

      在西安市“西雅图翡翠城”小区内,一栋26层的高层楼顶加盖了一座别墅样式的仿古建筑,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甚至还设有一面“九龙壁”。8月21日下午,西安市规划局莲湖分局前往该小区...

    时间:08-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