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长吴怀玉和县医院职工交流医改情况
柞水县医院医生在出院患者家里回访康复情况
柞水医院护士正为一老年患者做护理服务
柞水医院全景
本网讯(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凌娜 张红梅)与2009年相比,住院病人人均费用由3280元降为2900元;药占比由49.3%降为41.2%;自费药品比例由9.6%降为2.3%;床位由120张扩大到200张;住院病人量从3427人次上升至6000人次;门诊量从47493人次跃升至80000人次。这是柞水县医院医改后的几组专业数据。一组组高低变化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老百姓从医改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看病难、看病贵"已被医改这一宏观调控的巨手逐渐挥之远去。
政府投入 医院改革强基石
近年来柞水县委、县政府始终保证医院硬件设施"供血路径"畅通,让公立医院大胆舍弃市场效益,注重社会效益,落实惠民政策,大刀阔斧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痼疾。
据了解,柞水县医院争取国家财政和医院自筹资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600多万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改建了1200平方米的传染楼,扩建了1600平方米的"120"急救中心;投资1000多万添置了西门子双排螺旋CT、美国GE DR、数字隔室透视机、德国西门子全身高清晰彩超、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共计30余件,完善了医技检查水平检测手段,提高了诊断效率。
为了让柞水县医院医改轻装上阵,不背或少背包袱,柞水县政府每年还拿出100多万财政资金用于柞水县医院职工工资和医院医改相关补助。"政府给公立医院投资,就相当于给老百姓投钱。这样从根本上打破了‘医药养医'的体制,既解决了医院的建设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柞水县卫生局汪华群局长介绍。
制度改革 破解群众看病难
2012年12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柞水县医院门诊大厅,和蔼可亲的导诊员正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服务。挂号室、收费室、各门诊科室、检查室、休息厅等,人来人往,病患众多,服务便捷。一位正在巡查的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医院优化了就诊流程来提高效率,门诊坐诊医生都是主治以上的资深医师,患者啥时看完病,医生啥时才下班。
一位医改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充分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柞水县医院医改领导小组于2012年7月出台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按照"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为了能留住患者、服务患者,让医院彰显活力,该院推行合理公平的《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适度拉开分配档次。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该院内科室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医院人事改革前该科室每天40来个病人,现在已经发展到70多个病人。内科主任王观华是一位骨干医生,有科室管理经验和大局意识,不怕吃亏,身先士卒。他为落实制度,也相应在内科以岗定责,带领科室人员以服务迎来患者,患者就医数量在短短几月里快速增长。服务好了,患者多了,有时重患来了没有床位,他亲自给一些病情稍轻的患者做工作动员出院,这样既为患者省下费用,又让重患得以住院,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建立起来了。
"医改前柞水医院内科是比较忙的科室,但内科医生收入是医院中游。"医改后又是什么情况?医院一位负责人拿着该院十月份的绩效工资统计数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线骨干技术人员该月收入比行政后勤人员要高出30%左右。内科医生张高峰对记者说,"绩效分配激发了我们的工作激情,迫使我们主动去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服务于患者,经常星期六、日都繁忙,但是大家没有怨言。改革后内科的绩效工资都跃升至院里的前三名了,大家干劲也更足了。"
良好的制度把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要素与绩效分配有机组合起来,充分调动全院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以前检查需要一两天,现在除特殊情况外,所有检查基本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以前病人做手术要等,现在手术安排紧了,病人术前住院时间短了;以前住院病人少,现在病员不断增加,医院将原计划要拆除的老门诊楼,又改造增添了两个病区,接治病人比前几年翻了两番。
让利于民 百姓看病不再贵
"原来生个娃顺产花费1000多元,剖腹产至少要花3000多。现在住院生娃根本不花啥钱。"在产科住院部里,喜得"千金"的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村民闵吾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带给她的实惠。
"让群众看病不再贵,我们的选择是尽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仅8月份取消药品15%的利润差价后,住院患者单次费用支出平均减少10.8%左右。"医改办一位负责同志说,要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柞水医院首先从控制医药费用入手,让患者明白消费,实行药品采购"三统一"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次均费用限额控制等措施,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
为了降低看病费用,柞水医院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对确诊符合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入院病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制定检查、诊断等标准化的诊疗规范,引导和规范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药费用。该院制订了严格的《临床用药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临床使用抗生素进行遴选,将原来56种削减到31种。采取各种方法措施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对大额处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处方在全院通报批评,并进行处罚。这些措施使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和强度,都远低于卫生部的要求。
在五官科病房中,柞水县下梁镇新合村二组56岁的李龙秀大妈倒睫毛到柞水县医院作手术。五官科的医生给李大妈用了很廉价的普通抗生素药,李大妈女儿担心那种抗生素药消炎效果差,伤口会感染,就要求用昂贵的抗生素药。主治医生就从药理知识方面仔细讲解,让患者家属放心,这种低档抗生素不会影响治疗效果的。"药费确实降了!我做倒睫毛手术六天了,马上就出院,医药费才1000多元,报销后估计自己能花三四百块钱,前几年同村的一个做这手术花了近两千元。"李大妈告诉记者,自己手术后第三天晚上九点多伤口棉纱脱落了,一着急就摁了呼叫器,本以为当班护士会来处置,哪知道主治大夫亲自跑来,笑眯眯地帮她包扎了。从和大夫的闲聊中,李大妈才知道主治大夫尽管不值班,但为了便于服务患者,经常晚上巡查到十一点才离开。"他们挺辛苦的!住院期间,大夫和护士照顾我们比儿女们还要细心。说真的,我没想到能受到这样的关照,确实得感谢这些好医生、好护士!"
该院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以及"三保"病人住院管理办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用量,对于报销范围外的自费药品,贵重特殊材料等确因病情需要使用的,实行科主任和患者双签名制……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措施,招招准确、针针到穴,直指百姓看病贵的痼疾。
优质服务 放眼未来迎小康
柞水县医院着力打造"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专科建设新格局,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该院还设立了人才奖励基金等激励政策,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优秀人才,增强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近年来,医院共选聘7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临床一线工作,选送十多名业务骨干到西安西京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红十字医院等地进修或培训,先后邀请省内外二十多名专家来院内授课。在省内外专家的带动下和对口医院支援下,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健康呈梯级发展态势,一些新技术、高难技术在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营盘镇一名前列腺增生的患者,需做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该手术,在西安大医院需费用预计在一万五至两万左右。2012年9月16日,患者来柞水县医院住院后,医院聘请省上专家和柞水县医院联合手术,只花费了4000多元,合疗报销后,病人自己只花了800多元。
为了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医院专门建立了回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定期举办公休座谈会,让社会各方面人士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医院及时修正优质服务措施和内容。柞水县干佑镇北关村一组80岁的五保老人柯新义,患有陈旧性心梗、快速房颤、胸腔积液等多种慢性病,两年住院两次。2012年11月14日心脏病严重发作,柯老由其侄子柯希望送至医院,就享受了一次全程的优质服务。医生诊断后,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老人柯新义享受一站式绿色通道,不交钱就住上了院。老人侄子柯希望介绍,老人住院期间连洗头、剪指甲这样的事护士们都去做。合疗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柯新义这样的五保老人,医院每年要接待诊治200人左右,他们享受的护理和普通病人都是一样的。
记者采访当日,几位工程师正在给柞水县医院调试数字信息化网络。目前柞水医院按照全省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在调试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该管理系统涉及面广,接口升级后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全程追踪和动态管理,达到简化患者的诊疗过程,优化就诊流程,并可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业务,将减少病患来回转院就诊的几率,不仅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患者不出县就能得到很好地诊治。
柞水县医院实在的医改,改活了医院风貌,改出了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改来了政府、医院、患者三方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12年该院妇产科被评为陕西省"巾帼文明岗",近日该院被评为陕西省新农合"三合理"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