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记者 马泽平)金秋十月,商州区三岔河镇田野里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收获季节。“我们农村有啥重阳节的,你看上边王家老人了,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帮衬着。娃们回来看老人的少,要么在工作,要么出去打工,哪有这么容易回来看我们老人呀!”10月13日上午,三岔河镇灯塔村72岁的刘大爷和65岁的老伴儿正在院子用连枷敲打着才收回来的黄豆。当天是重阳节,但灯塔村却很少有中青年人的身影,老年人似乎并不在意属于他们的节日,他们依然和以前一样在繁忙的秋收中,并因为村里一位老人的病逝而显得更加忙碌和劳累。
村里老人离世,赶来帮忙的八成是老人
当天上午,三岔河镇灯塔村一户王姓人家正过丧事,记者看到前来帮忙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70来岁的刘老妇人一边洗碗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她还真记不起来今天是农历的多少号,旁边一村妇提醒后她呵呵一笑:“哦,我这脑子,今天都9号了,这老人6号去世的,都四天了。”显得有些疲劳的刘老妇人介绍,她在这帮忙几天了,没关注是重阳节,还没过过一次重阳节。她儿子在山西打工,女儿在西安身体不是很好,老伴儿走得早,她独自一个人过了上十年了。“我也希望孩子们能给我过个重阳节,好回来看看我。我没这福气,不像城里人。”69岁的王玉善老人说,死去的是他的堂哥,今年77岁,五月份才查出来是食道癌,硬是挺了这几月,最后浑身瘦的只剩下骨头了,很凄凉。他觉得,农村还是体检跟不上,不然早查出来说不定还能再多活几年。“你看到的那几个年轻人都是我王家的自家亲属,村里中青年都在外面,一旦有啥红白喜事,都是主人请队长出面,再把周围的老年人召集到主人家里帮忙,老人们都已经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传统了。”
板栗四元一斤,但没有劳力采摘
“现在务农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不种地,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我堂哥过世正赶在农忙,好在村民都很热情。”中午2点多,王玉善老人招呼好周围前来帮忙的邻居吃饭后,又接着给记者介绍,在农村老人们知道重阳节的还并不多,儿女都在外面回来一次划不来。前几年山上的板栗才2元钱一斤,娃们都要回来打板栗赚钱,这几年板栗涨到4元钱一斤,娃们也不回来采收了。“板栗树很高,我们又上不了树,年轻人回来打一次板栗前后花费上十天能弄上200多斤栗子,他们来回路费花销加上耽误工夫都要一千多块,还赔钱呢。”王玉善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感慨说,现在儿女不回来的话,谁过节日呀。要是村里来上两三个坏人,村里老年人还真没办法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