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先锋视角

甘做残疾朋友那双拐

甘做残疾朋友那双拐

2014-05-22 09:53:14

  商洛日报(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杨 军)38岁的年龄,正值人生意气风发的好时光,可他却选择了残疾人事业;残疾老人面对生活困难,对人生充满失望之时,他的一颗大爱之心,紧紧地贴在残疾老人的心坎上。他叫陈卫东,在镇安县残联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将真情化成“双拐”,默默地传递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温暖。
  月河乡有一位72岁的残疾老人谌筹坤,东阳村四组人,双腿残疾,行动艰难。他和53岁的聋哑儿子谌太儒相依为命,日子十分艰难。今年3月,谌筹坤和儿子前往县城办残疾证,父子俩一步一拐地步行了十几里山路。当他们来到公路边时,通往县城的班车早已开走了。他们只好在路边一个废弃的窝棚下,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搭上了前往县城的班车。到县城残联时,已是下午3点了。当时,负责办证的陈卫东见他们精神疲惫,有气无力的神态,就问他们吃饭没有。老人喘着气说,因为身上仅有的一些钱,买车票用了,所以从昨天到现在,一口饭也没吃。心地善良的陈卫东二话没说,就立即到残联对门的小饭馆,给他们买了两碗豆腐饺子。把残疾证办好后,已是下午五点了,这时,返回月河乡的班车已经没有了。陈卫东又把他俩领到旅馆,帮他们登记了房间,这才放心离开。
  前不久,张家乡有一个肢体残疾的五保老人,已经68岁了,于上午11点多赶到残联办证。负责接待的陈卫东领老人去打印部复印身份证,付钱时,老人一分钱都没有。陈卫东给他垫付了钱,又迅速为老人办好了残疾证。这时,已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陈卫东知道老人身无分文,主动掏钱点上几盘菜,并和老人一起吃中午饭。那位老人事后感慨地说,他多年没到县城吃过饭,那是他在县城第一次下馆子,吃的第一次好饭。
  据残联工作人员讲,陈卫东待残疾朋友如同亲人,凡是有残疾朋友来,他都要倒上一杯水,跑路为残疾人办事,有时自己还要贴上不少钱,但陈卫东从来没算过这账。其实陈卫东经济并不宽裕,他一个月也才2000多元的工资,上有年近古稀、体弱多病的母亲,下有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妻子又没有工作,全家四口人,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他为了节约一点钱,每天早晨都是拣最便宜的蔬菜买,有时干脆不吃早点来节省点花销。但对需要帮助的残疾朋友,他却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做残疾人事业的,爱心和责任就是残疾朋友坚强生活的‘双拐’”。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