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曹美元 毛淑霞)日前,笔者来到柞水县东南端的柴庄镇,整齐排列的楼房,宽阔清洁的街道,熙攘繁荣的市场。谈起柴庄镇的新变化,镇政府所在地枣树坪村村民们都无不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好支书康从哲带领村民埋头苦干的结果。
枣树坪村地处柞水、镇安、山阳三县交界处,地理条件较为优越,但十年前依旧贫困。2004年村党支部班子改选时,全村党员一致推荐已成为雕刻作坊、砖厂老板的康从哲担任党支部书记。康从哲清楚,当支书没有办企业挣钱,还可能受苦挨骂,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甩出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群众信任我,我不干谁干?”就这样,他担起了枣树坪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上任伊始,康从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托民主选举改选了“两委会”班子,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8岁减少到40岁,文化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班子的活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康从哲认识到,只走过去传统农业的老路,要让村民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他经过考察,决定先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西瓜产业。决定一出,立刻遭到反对,有人在背后嘲笑:“自古以来柴庄从没人种过西瓜,这可不是耍的!”朋友劝康从哲:“你万一失败了,就不怕全村人骂你?”康从哲斩钉截铁地说:“怕挨骂我就不当支书!”为了稳妥期间,2005年他在自家地里试栽了四分地西瓜,由于没有技术和经验,西瓜一个也没长成。这时更招来一些人的耻笑,说啥话的都有。面对风言风语,他认真分析原因,2006年又栽了七分地西瓜,并请来市农科所专家和礼泉县瓜农来指导栽培。在那段时间,康从哲像养育儿女一样,在地里搭了棚,日夜守候在西瓜地里关注着西瓜的生长情况。盛夏时节,七分地西瓜长势喜人,深受顾客的青睐,收入达到7000多元。
西瓜栽种成功,村民看到了希望,第三年就在全村大面积推广,栽种西瓜60多亩。虽然发展西瓜产业起了步,但康从哲的一颗心老是悬着,生怕有个闪失。8月28日晚,一场大暴雨惊醒了康从哲,他想到村民的西瓜有被水浸泡危险,胡乱地穿上衣服,挨家挨户敲开群众的门,组织群众挖沟排水保护西瓜。一夜的奋战保住了全村80%的西瓜。天亮了,筋疲力尽的康从哲来到自家西瓜地时,眼前一片汪洋,西瓜已损失贻尽!此后几年,枣树坪村栽种西瓜逐年增加,目前已发展到350亩,仅西瓜年收入就达到120多万元。同时,他带领村民栽种地膜洋芋和无公害蔬菜400多亩,种植黄姜、白芨等中药材400多亩,建成规范化板栗示范园500多亩,全村人均收入由10年前的1380元提高到2013年的7869元。
近几年,康从哲依托地处三县交界的区位优势,培育边贸市场。为市场集中安置移民66户,鼓励外地群众来村定居,投资兴业,吸收外地资金进入柴庄市场促进边贸经济发展。目前全村形成集百货、大牲畜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了8900万元,推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康从哲要把村子打扮得漂亮、干净,实现村美人富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主街建设的工程,争取项目建成柴庄客运站、柴庄大桥,一个建设规范、功能齐全的“三纵两横一环”的城镇格局已具雏型。康从哲一次次地奔波在市、县之间,争取工赈移民、移民搬迁资金近800万元,用于移民搬迁、饮水工程,硬化绿化亮化“三化”工程,几年来安置移民328户,解决了5个组群众的饮水问题,实施一系列工程建设,使枣树坪村的村貌焕然一新。
“群众富了,村子美了,康书记的收入却少了。”这是枣树坪群众的心里话。为了全村群众,康从哲停办了雕刻作坊,砖厂交给妻子经营,家庭收入明显少了。但康从哲觉得自己很欣慰,他说:“虽然我收入少了,但村民富了,我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