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记者 马泽平)镇安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6月25日,记者与镇安县柴坪国土所3名职工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工作日”,见证了一线普通职工的艰辛。
对于柴坪国土所所长赵克哲来说,6月25日是他们最普通的工作日,他带领职工何立功、班道银第二次到近30公里外的阳坡滑坡体巡查。清早7点,柴坪国土所3人在街道上每人买了份豆浆和油条,就挤上了到东瓜的班车。在颠簸的车上,赵克哲喝颗降压药,边吃早点便告诉记者:“我们大多数时间到地质灾害点巡查早点都是在班车上解决的,早晨一般只有一趟班车去村里,错过了就得租车,代价高不划算。”
在通村班车终点站东瓜下车后,又租来两辆摩托车跑了5公里,才到向阳村,而眼前已经没有大路了。此时正是10点多,我们一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阳坡滑坡体,天气说变就变,早晨还是晴朗的天空这会儿却飘起了细雨。好在他们3人有经验,都带着雨披。“今天天气还不错,雨也不大,要不然我们上去非得把一身衣服淋湿了再晾干。”班道银指着眼前的羊肠小道说,这个月初,他们来时刚好顶着烈日暴晒,顺着这条小路攀爬10里陡峭山路,全身被汗湿透。
在杂草掩映的山间小道上爬行得手脚并用,稍不注意脚打滑就会跌倒。趁着山道上休息,何立功告诉记者,自己是渭南人,才开始到镇安大山里工作也不习惯,地质灾害点大多在偏僻的深山中,交通不便,时间长了就练出来了如何在山路上行走,现在也在镇安成家了,孩子上幼儿园,自己很少白天能见孩子一面。“我们一个月几乎天天都要走这样的羊肠小道,平时累了就靠在路上,渴了就喝山泉水。”
10里的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中午12点才到达阳坡滑坡体,每个人裤腿上都沾满了泥土。在滑坡体上,班道银掏出笔记本作巡查记录,赵克哲和何立功正忙着查看防滑桩。“这是我们制作的简易防滑桩,在裂缝两端各订上一个木桩,系上绳索,巡查时根据绳索松紧程度,就能确定滑坡迹象。这个滑坡体还好,最近未见走动迹象。”赵克哲说,“阳坡滑坡体是4年前发现的一个新的地质灾害点,有5户受灾群众已经搬迁了,还剩下3户,他们正联系村里想办法搬迁出去。”
国土所在向阳村二组地质灾害监测员王太文的带领下,到滑坡体威胁的3户家里走访。在受灾户傅邦志家里,国土所职工一行看到明白卡掉在了地上,就动手帮老傅重新钉好。“老傅,你明白灾害发生撤离路线不?”赵克哲问。“知道知道,你们上次就培训过了,从我这家门口,抄砭子路过沟,不能往山下跑。”傅邦志说。
查看完王明环、傅涛等另外两家后,我们一行才撤离。“这4年,我到阳坡滑坡体巡查不下70次。风里来雨里去是常见的事,有时越是恶劣天气,我们越要在灾害点上巡查。”赵克哲介绍,作为基层地质灾害巡查员,柴坪辖区33个滑坡体,大型1个,中型9个,小型23个,威胁267户1367人,1133间房屋,这些滑坡体他们两个月就得巡查一次,撤离路线、预案等,他熟记于心。“其实,辖区每一个灾害点的发展轨迹我十分清楚,但是我们每巡查一次,心里就多了一份踏实,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谁都不敢大意。”
巡查结束下山,到东瓜,已是下午3点,在村民家吃了顿简单的午饭后,赵克哲3人又调解了一起梅子村宅基地纠纷。晚上8点,46岁的赵克哲才带领职工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柴坪国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