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刘兴汉)王塬村在丹凤县竹林关镇西约4公里处,由腰房、茂水源和刘家垭3片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口。现在各组都通了水泥路,群众住上了楼房,村容村貌变了,群众腰包鼓了。前些日子,我看望90岁高龄的老村干部刘世忠。他说,现在和过去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应该忘记索福银老支书为全村作出的贡献。
索福银,1926年人,解放初入党,1953年任王塬村第一任支部书记,直到他不幸逝世时。他任村支书28年,带领群众搞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村上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当时的竹林关区前列。
索福银忙于村上工作,难免影响家里的事,常常受到老伴的埋怨,他总是说,“党员干部就要先干一步,群众利益的事再小都比自己的事大。”当时村支书是没有工资报酬的,到公社开会和到农户调解纠纷、做群众工作的时间,生产队给记工分。索福银为了给生产队减少负担,除了去上级开会外,做群众工作都利用晚上和下雨天进行。他把全村各家各户的情况全装在心里,谁家生活困难,谁家有病人,谁家生了孩子,他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樟山凹刘全保30几岁就失去劳动能力,一家4口生活困难,他经常去看望,送去救济粮、救济款。临村志贤大叔家里揭不开锅,索福银把家里仅有的2升苞谷拿给他。据刘世忠讲,3年困难时期,国家分配的救济粮、救济款,党支部都能根据各家各户的实际,给予公平合理分配。全村社员尽管是瓜菜代,但都平稳渡过难关。
3年自然灾害后,社员的生活有所改善,有社员提出要盖新房,索福银考虑群众要盖房的想法是合理,但要进行规划,连线成片,既节省土地又整齐好看。刘长安、刘兴堂等先后房连房、墙连墙建成了一排单面街式的土木结构新瓦房。窑沟渠新中兄弟二人,父母去逝后由奶奶抚养,生活靠救济,两间草房年久失修要坍塌,索福银组织人力给盖了两间瓦房。
索福银想作为支部书记应当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利用当地资源,大胆启用能工巧匠搞副业。安排刘全录、刘善亮带石娃、新运烧砖瓦窑;刘全荣拧棉花、弹棉花。还到外地请来了一名窑匠来本村带领本村的年轻人在窑沟渠烧罐罐窑,社员将出窑的盆盆罐罐背到山里去换粮食。这样一下子活了起来,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76年生产队社员的一个工分合到5角6分钱,在竹林关区排列第一位。
1979年冬月索福银不幸逝世,当时的区委书记彭厚明、公社党委书记樊登昭前来吊唁,说:“索福银是全区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是一个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