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马泽平)8月5日下午,火辣的太阳依旧炙烤着大地,山坡上放眼望去,庄稼大面积枯死,核桃树叶子开始枯黄,不少未成熟的核桃青果也掉落一地。镇安县米粮镇八一村支书张朋义和镇上选派第一支部书记阮班龙照例把一桶桶装着25公斤的山泉水装上皮卡车,刚刚装满,他们就钻进蒸笼似的车里,从村委会驶向干旱缺水群众的家门口。
八一村处于镇政府所在地,辖6个村民小组2070人,其中4个高山组218户散居在东西走向的纵深15公里的旱阳坡地带上,水源稀少,46户属严重缺水,全靠天然聚水饮用,每逢旱季,人畜饮水特别困难。“我工作20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干旱的天气,村里人畜饮水都出现困难。”阮班龙说,持续40多天的干旱天气,让本就缺水的八一村更是雪上加霜。
车在五保户张新秀家门前停了下来。70多岁的张新秀行走不便,和40多岁的眼瞎儿子张荣干相依为命。由于持续的干旱,张新秀家门口的自来水已经十几天没流水了。两支书下车后,打开车厢,一提一蹲,装满25公斤山泉水的塑料桶就上了肩。记者也提起一桶,费了好大力才把水扛上肩,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上百米的小路,却越走越吃力,气喘吁吁,直不起腰。
“张大妈,给你们送水来了。”满头银发的张新秀赶忙出门迎接,沟壑纵横的脸上露出笑容,颤抖的手紧握住张朋义不放,眼神充满感激。儿子张荣干也忙着用拐杖探寻凳子,拿给送水干部坐。“我们还忙,你缺水就让人捎个话给我们。”说完,二人便匆忙离开。
阮班龙没想到,镇党委选派他到八一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就面临特大旱情。村委会一班人多次商量后,即刻组织农户为有条件的组寻水源开挖蓄水井。在县水务局和经贸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目前已修蓄水池(井)三处,铺设管道1.6万米,初步解决了108户人畜饮水的难题。对于没有水源的高山组37户,村支记张朋义用自己的皮卡车,每天和镇村干部一起往返送水,不计任何报酬,这样送水已经持续一周了,而自家几亩玉米地有浇水条件却忙的顾不上。
一个多小时过去,到了八一村四组,路边枯死的苗木随处可见,和火烘烤过没啥两样。四组组长夏宜祯早就在路边等着,他边卸水边告诉记者,看到县上和镇村干部都这么积极为缺水百姓送水,作为组长的他也积极承担起了留守老人狄方连和张长荣的送水任务。“每当把水送给那些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们做组长的心里就很欣慰。”夏宜祯说。
下午六点多,送水的最后一站是山坡上的狄方林家,老人80多岁腿脚不便,50多岁的儿子身体也不好,下山取水往返得6里路。善于在山路上颠簸的皮卡车几经周折,只能停在狄方林家一里之外的地方。为了便于爬山,张朋义和阮班龙只好抬着两桶水前行。“这两桶水才上百斤,但小路难走,腰直不起来,还要防止路滑。”攀着树梢,走在前面的张朋义说。
中途停歇了两次,才到了狄方林家,火辣的太阳也落山了,此时两支书的衣服却被汗水淋湿了。“这两桶水够我们家吃上一天,太感谢你们送水上来。”口渴的狄方林说完,就小心地从桶里倒了一杯喝下去。“这山泉水就是甜呀,拉上来不容易,我一点也不能浪费。”老狄随口还说起了顺口溜,“老天不长眼闹旱灾,干部送山泉却有情,桶桶清泉得细发用,滴滴流淌着干部的心。”
夜暮时分,返回时,听到不久将有一场雨的消息,两位村干部高兴了起来,他们就在车上商量着下一步引导群众生产自救,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