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程 刚 时伟宏)从2003年至今,35岁的刘小凤已经在洛南县西关中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上度过了11年。多年来,她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始终履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的师德和大爱。
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学生,刘小凤心里曾有过一点点紧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她努力钻研教材、听同科目老师讲课,还拿出微薄的工资征订《教学参考》仔细研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功转型为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中语文老师。
2011年8月30日,她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走进了高三(2)班教室。虽然当年刚送走了一届高三,所带的两个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但如何当好班主任,她绞尽了脑汁。几天思考之后,她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方案。首先,她让就读于某大学的上届优秀毕业生胡小龙同学每月给学生写一封鼓励信,假期回到学校跟学生们座谈、交流,让同学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一年里,胡小龙同学与学生座谈交流3次,给学生写信6封。其次,在每次考试后,她分别找学生谈话,从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鼓励和关怀。一年下来,她找每位同学谈话不少于4次,通过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学生在她那里得到了关爱,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她还多次与同班组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做到因材施教。
当了班主任,她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忽略了家人。整整9个月时间,早上走时儿子还没睡醒,很多次晚上回来儿子早已入睡。有时儿子会问她:“妈妈,你去哪了,我怎么总是看不到你?”面对儿子的疑问,刘小凤总有一丝酸楚,但却依然如故。一年很快结束了,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带的班的学生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这期间刘小凤却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伤痛,2011年10月最后一天,她接到姐姐的电话,姐姐在电话里说父亲病重,希望她立刻回家。刘小凤答应了,可心想当天的课还没上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忙碌完毕已是傍晚。当她摸黑回到家时,父亲已处于昏迷状态。第二天早上,父亲离她而去,留下了无以言表的遗憾。
2012年10月10日,她的爱人在汶川调研大地震后的地质状况时,被山上滚下的巨石砸断右腿。得知消息后,她心急如焚,赶到都江堰市陪护爱人。在那段日子里,她通过打电话或发信息询问班级情况,并提出解决意见。为了少耽搁工作,她劝爱人出院回家乡治疗,从灾区回来的第二天,她就回到了学校。
10多年来,在三尺讲台上,刘小凤深深地体会到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不易,但她从无怨言,从未放弃,她2011、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县教体局“教学质量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县教体局“红星党员”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