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民娃从家里取了5000元,在县城河南市场转了整整一下午,终于买到了40多头良种仔猪和10余只种羊,装了满满一四轮拖拉机,当天就运到了峪口村,老支书看到这一幕,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连连说没见过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人。
1998年的一天,城关镇川口村的农民王雪梅,因家里贫穷,找不到致富的出路,专门跑到王民娃家请王民娃帮忙。王民娃和她在一起交谈后,帮助她分析川口村的情况,最后确定让王雪梅栽果树发展种植业。王雪梅没有本钱,王民娃让妻子把饭店临近收入的所有钱凑在一起,凑了5000多元。王民娃把这些钱放在王雪梅的手中,说:“妹子,钱不多,你先用着,不够了再言喘。”王雪梅扑腾一声跪在了王民娃面前。后来,王雪梅用王民娃为她资助的5000元钱,建起了苹果园,还发展了20亩大棚蔬菜,一下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不仅如此,王民娃捐资助学的事迹,洛南县的群众可谓家喻户晓,感人事例如数家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洛南县古城镇后庙沟小学是因年久失修,学校成了危房。王民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多次捐出3多万元,帮助学校拆除了危房,建起了两层教学楼。
1985年,洛南中学修建教学楼急需资金,县上召开捐款会,发动社会各界捐款建校。在捐赠会上,他带头捐了3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共筹集到15万余元,解决了洛南中学建校缺资金的燃眉之急。
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多年里,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为西街小学和县幼儿园购买电子琴、图书、篮球等教学设施和体育用品,学生们为他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这位慈祥的老人一起欢度节日。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心里特别的高兴。
王民娃不但舍得捐资建校,而且非常关心特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几十年来,他通过团委、妇联等组织为特困学生捐款捐物价值50000余元,帮助全县百余名特困生入学就读。
据统计,多年来从他手里捐出去的钱总额超过70万元,仅为教育事业捐资就高达30余万元,被洛南县委、县政府评为“扶贫帮困模范”、“捐资助学先进个人”。
耄耋之年“德”弥坚
长期以来,王民娃对社会上的一些困难、弱势群体,都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他把“善待一切,爱心至上”作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座右铭”,无论是年轻时候还是现在,但凡身边的亲戚、邻居和年长者生病、住院,都经常去探望、慰问他们。据统计,王民娃多年来看望、慰问社区患病者200余人次,自费购买慰问品、营养品、药品计10000余元。
常言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民娃就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在他年事已高时,仍然担任了洛南县城关镇政协组组长,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建言献策。“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捐赠的钱物虽然不多,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些有困难的人就会有希望”,他这么认为。特别是近几年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时,王民娃都会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在王民娃的家里,有一个非常简朴的笔记本,里面整齐地记着向各地捐款的记录和各地发来的一封封感谢信。2011年11月,他组织政协委员和个协支部成员向洛南县慈善协会捐资21500元;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75岁高龄的王民娃毅然冒着盛夏的高温积极奔走,为灾区募捐22万元;2009年玉树泥石流,他又积极为灾区募捐3万余元……所有这些都记载着他多年回报社会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