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的《汉文诗解》一书出版于1870年,是最早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诗歌总体情况的英文专着之一。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形式的源革流变,第二部分则选取中国历朝诗歌作品,从赏析的角度解读中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内涵。《采茶词》三十首原文及译文都在第二部分当中,所占篇幅之大,在全书中相当显眼。民歌风味的通俗类作品,向来与正统士大夫文学存在分野,后世评家因此对戴维斯这本书的学术评价并不高。但《汉文诗解》毕竟是较早关注中国古典诗歌的专着,当其时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
品读《采茶词》的两种译文,茂叟的文本实际上是字词对应的简单直译,戴维斯则用韵体直译。具体到某些诗句,二人的诠释或许各有短长,也各有不尽如人意处。但就总体而言,茂叟译本较为刻板生涩,戴维斯译本则更具有可读性,也更富于诗意。
首先戴维斯的用词比较简练,译文每首都押韵,形式更规整。比如第一首“村南村北尽茗丛”一句,茂叟作“Where the tea, north and south of the village, around grows”,戴维斯则是“And on the sloping sides around, the Tea grows everywhere”,用“周遭山坡上茶树遍植”取代了“村南村北”的生硬对应,突出了满山遍野是茶丛的自然景象。再如第八首的“采得旗枪归去后”,茂叟译为“The tender leaflets being fully picked, we now to our homes return”,戴维斯只作“Then home once more, when all is pick’d”,语意便直截了当得多,不那么拖沓累赘。
其次是戴维斯对一些特定词汇的处理更加灵活。比如第一首“社后雨前忙不了,朝朝早起课茶工”一句中的“社后雨前”两个词涉及中国传统农历节气,英文里没有合适的词可以对应,诗歌的形式又不允许展开更详尽的解释,茂叟便直接用“春社”和“谷雨”的字音拼写,作“From chinshay to kuhyu, unceas?鄄ingly hurried, Every morning I must early rise to do my task of tea”。戴维斯深知将这两个拼音词汇生搬到诗句中,英美的读者不可能明白。于是他将原诗前后的句意糅在一起,译为“我必须黎明即起,忙忙碌碌,完成每天采茶的任务”(And I must rise at early dawn, as busy as can be, To get my daily labour done, and pluck the leafy tea),干脆把“社后雨前”的词意省略掉,也并没有过分偏离原意。
其三,戴维斯对这一组诗整体的理解更准确,译文从风格上更贴近原作的民歌风味。比如第六首“行向矶头清浅处,试看侬貌近何如?”一句里,“矶头”代指水边。可茂叟认为是“一个清而浅之处的一块大石”(the jutting verge, over a clear and shallow spot),所以他译文里的采茶女就在这石头上“刻画自己今日的容颜”(mark how of late my face appears)了。他望文生义的过度诠释,使得原诗里采茶女临水自怜的形象再无踪迹可寻。戴维斯用“俯身向”替代“行向”,他笔下是采茶女打量着玻璃般明净的水面上自己的倒影,惊异地喃喃自语“how looks my face to-day!”———少女的娇憨呼之欲出,形象鲜明。还有第七首“谁家有妇丑如奴?”一句当中的“奴”字,本是中国古代妇女的自称之一种,茂叟却翻译成了“奴隶”(slave),戴维斯则还原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