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历史考古

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的外城是内城的“放大版”

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园的外城是内城的“放大版”

2012-10-18 14:48:23

  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始皇帝陵园的两重城垣之间的空间关系十分讲究,经测算其外城恰好是内城同比例放大的结果,其比例系数约为1.63,外城可说是其内城的“放大版”。

  秦始皇帝陵园有两重套合的城垣,人们习惯上将内城垣之内称为内城,外城垣与内城垣之间的区域称为外城。在内城之内的南半部,核心处耸立着秦始皇陵的高大封土,犹如小山般让人仰视而生畏。

  根据勘探,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南北墙分别与南北侧的外城墙保持相同的距离,这个数据都是420米;同样的是,内城的东西墙也分别与对应的外城东西墙之间的距离也基本相同,其数据则约为185米。这明确地显示着,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处于外城的相对中心。

  实际上,这种中心部位的空间配置特点,尤其表现在外城是内城同比例放大的结果。经测量,秦始皇帝陵园的外城东、西墙的长度约为2187米,内城东、西墙长度约为1337米,其比例系数为1.625;外城南、北墙的长度约为969-972米,内城南、北墙的长度为591-598米,其比例系数为1.625。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队队长张卫星说,根据测算,秦始皇帝陵园的外城总面积约2125800平方米,内城总面积约799500平方米,其比例系数约为2.658,约为前一个比例系数1.63的平方。结合外城垣基本上为同向的内城垣同比例放大的结果,放大的比例系数约为1.63,一定意义上讲外城可说是其内城的“放大版”。当然,要弄清楚这个数据的象征意义,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新华网)

  • 相关阅读
  • 秦始皇帝陵园主轴呈南北向布局

      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北半部不仅有一条南北向的墙垣,在其东边还存在着一条与其平行且等长的南北向墙垣,从而为秦始皇帝陵的陵园坐南朝北的主轴布局提供了重要佐证资料,从考古实践上破解了...

    时间:10-16
  • 考古新发现佐证秦始皇帝陵园主轴呈南北向布局

      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北半部不仅有一条南北向的墙垣,在其东边还存在着一条与其平行且等长的南北向墙垣,从而为秦始皇帝陵的陵园坐南朝北的主轴布局提供了重要佐证资料,从考古实践上破解了...

    时间:10-16
  • 辽上京考古发现辽代皇家佛寺遗址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皇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日前获得重大发现,在刚刚清理出的3座辽代始建塔基中,已确认一处为辽代皇家佛寺遗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辽上京考古队队长董新林介绍,本...

    时间:10-09
  • 西安临潼考古发现两千年前的“牛肉制品”

      经科学检测,考古专家日前正式确认在西安临潼两千年前古墓中出土的“肉制品”属于黄牛,其年代应当是目前保留下来且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最早的“牛肉制品”。  动物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

    时间:09-29
  • 广州动物园考古发掘出东汉大型砖室墓

      记者13日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近日考古人员在广州动物园犀牛馆附近清理发掘出4座古代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代和明代。其中一座东汉砖室墓,是近年广州地区考古发现规模较大、结构保存较完整的东...

    时间:09-14
  • 西藏卡若遗址保护规划考古发掘取得初步成果

      记者从昌都地区文物局了解到,由四川大学考古系主持开展的卡若遗址保护规划前期考古发掘勘探工作在考古测绘、钻探和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镇以南约12公里、澜沧江西岸卡若河出口的二级...

    时间:09-10
  • 运河故道水下考古发现一石碑

    9日记者了解到,运河济宁段湖上运道水下考古有了新进展,考古队员在建闸村的一百姓家中发现一块石碑,经初步判定,这是一块清代为修建运河堤岸而立的记功碑。...

    时间:09-10
  • 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出万枚铜钱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正在对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近日,发掘出万枚铜钱。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主要是对辽上京城的制高点,即皇城西南角的西山坡建筑遗址...

    时间:08-29
  • 探索东方文明的根系 泥河湾遗址群考古探微之二

      泥河湾,这是一处在公众视野里“默默无闻”的遗址,但在学术界,它的名字响彻中外。周六,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记者专访了我国古人类研究专家、副所长高星。  泥河湾为...

    时间:08-21
  • 泥河湾遗址群考古探微

      坐西向东,马圈沟遗址开掘剖面峰削壁立,200万年历史如云烟过眼。  致力于旧石器古人类研究的基层文保工作者成胜泉站在这座高逾五米的剖面下,手指沿着青灰色的“泥河湾层”缓慢划过,“这是第...

    时间:08-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