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与法  »  法制时事

调查称七成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调查称七成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2012-05-21 17:04:23

  近日,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半月谈网进行的一项3046人参与的在线调查发现,有七成网民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其中,有30%的网民表示曾多次遭遇此类情况。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打击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面对互联网的普及给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不久前在公安部统一部署指挥下,我国首次大规模集中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果,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但是,由于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段、方式不断翻新,公民信息安全保障的形式依然严峻。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调查发现,银行、保险公司、商场等商业单位是民众认为最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机构,有1530名受访者对此表达了担心,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1%。此外,当前不少网站在用户注册、参与线下活动时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也被34%的受访者认为是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38%的受访者日常并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站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时不清楚信息收集的目的。

  长期关注网络社会问题的中国传媒大学詹骞老师认为,网上个人信息频频被泄露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公民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在于技术和商业利益裹挟在一起,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背后是商业利益的驱使。另外,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便捷性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将个人信息和隐私交换出去,如通过微博和交际网站晒个人的生活细节等,都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

  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可能给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民众普遍呼吁出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专门政策,加强立法。“保障个人在信息泄露后有获得补偿和救济的权利”“对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调个人在信息收集时的权利,若所收集信息与办理的业务无关,个人可选择不提供信息”是网民呼声最高的三个选项,有近70%的受访者表达了这样的期待。

  除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詹骞还认为,网站有义务从技术上为用户提供保护,以防止不法分子对网民个人信息的盗取和挖掘。“除了法律规定的一些机密信息,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网站也应对用户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承担更多责任。”詹骞说。(新华网)

  • 相关阅读
  • 司机"变造"车号牌被罚5000元拘15天 为西安首例

      为躲避电子警察的拍摄,801路公交车司机王某将车牌号中的“E”用黑色胶布粘住变为“8”。5月13日下午刚一上路,就被曲江交警抓个正着,日前王某因“变造号牌”被处5000元罚款并行...

    时间:05-21
  • 白天用菜刀挣钱晚上提短刀抢钱 5名大厨作案10起

      西安某著名酒店的几名厨师,深夜下班回宿舍路上,看到孤身一人的行人“灵机一动”,干起了抢劫的活儿,这不到20天,就作案10起。他们白天拿菜刀为客人烹饪,到了深夜,摇身一变拿起了水果刀抢劫路人。...

    时间:05-21
  • “火柴盒”1秒盗走银行卡信息 男子被盗刷85.6万

    高档饭店里,环境优雅、山珍海味,宾客尽欢。老板一句“埋单”后,拿出信用卡优雅一挥手,服务员熟练接过,老板不用挪一步路,就能帮忙完成付款。...

    时间:05-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