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华知道,通过网上银行可以缴纳水电煤气或电话费等公共事业费,而银行对公共事业费是不提供短信通知的,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他人账户里的钱款。
朱凯华随即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可以九折优惠的价格代为支付各种公共事业费用以及电话费等,之后在淘宝网上找到专门从事充值缴费业务的“小徐”、“小周”两人。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随着“小周、“小徐”接到的买家账单越来越多,朱凯华先后获取8人银行卡内资金计31万余元用于支付电话费、光纤月租费、企业通信费等公用事业费。“小周”将28万余元间接汇入到朱凯华实际控制的账户里。
2011年3月初,朱凯华掌握了一名“宾利”车主彭小姐的银行卡卡号及密码后,从3月1日至3月8日,从中转出近250万元。
斩断非法链条
从2011年2月开始,上海警方接到几十起报案,均是银行卡里的存款被莫名转走。他们均声称卡在手、密码未泄露。
上海警方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朱凯华的作案痕迹,从被害人账户资金流向入手,发现朱凯华查询银行卡余额的手机所在地均为江西南昌。
2011年4月17日中午,警方赶到江西南昌的某家网吧,将朱凯华抓获。随着朱凯华归案,4名向朱凯华出售客户信息的银行员工也浮出了水面,同时,警方还挖出了6名在网上专门从事银行卡信息买卖的“二道贩子”。
案意点击
银行职员以储户个人信息牟利、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收购信息并作案,反映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关键环节——银行等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管理缺失,也说明此类犯罪已经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利益链。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抓源头,也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