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价格并不是经营性墓穴与革命公墓墓穴的最大差异,资源和身份才是关注的焦点。
清明节前,针对社会流传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由于公墓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的说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按照广州市墓园建设的规划,10年之内不会有限售的情况发生。
“银河革命公墓饱和确实需要扩建,不是不解决当官的,但现在老百姓‘死无葬身之地’的问题更大、更急切,民为正本,官为次本,不解决民本问题就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难赢得民心,极易将官本位与民本位的矛盾扩大化。”范英建议,要建公墓就要以民生为重,将公墓定位为公益性、惠普性的墓园,让广大基层市民群众都有份,而非仅仅是革命的、红色的公墓,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兼顾到了,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宗旨。
《小康》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广州一家10多年前开发的墓园有1000多个最经济型的墓型,即一般1至2平方米大小,售价几千到5万以内不等,至今也只卖出300多个。广州目前除银河革命公墓之外,一共有10个经营性墓园,总面积大约有4000亩,按此推算,墓地资源并不是完全饱和,有些资源因为无人问津而造成了人为的浪费。既有经营性墓园规划,为何还要扩充公墓?
“银河革命公墓自1956年至今几十年的开发接近饱和,福山革命公墓的面积是现在的4倍多。”民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300多亩的福山新墓园将很好地解决革命墓穴紧缺的难题。
“如果说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可以称为革命人员,那同样处于高龄的母亲百年后怎么办?”在王宝兄弟看来,母亲将来安葬的问题会更麻烦。
早在2011年8月9日广州市民政局召开的项目设计及施工国内近10位专家论证会上,范英就提出应将此事交由广州广大市民公开论证,但却并没得到民政部门的任何回复。今年初,范再次以信件的形式向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申了此看法,同样石沉大海。记者试图采访市民政局的相关领导,截至发稿时未有回应。
殡葬改革:生态葬应成新趋势
目前,我国的殡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广为百姓所接受的传统墓葬,即火化后将骨灰土葬,另一种是新兴的生态葬——海葬、江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等。在墓葬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选择生态葬的方式。据报道,目前广州市民选择生态葬数量已占死亡人数的4%,其中1%的人选择海葬,而3%的人选择树葬。
“树葬是最先进、最人性化的一种殡葬形式,可以把墓园建得像公园一样美丽,可以绿化荒山,生态环保,没有墓葬公墓阴森恐怖的感觉,节约土地资源,又符合老百姓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广州市白云山规划管理处原处长、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欧扬对记者说。
全国第一个“树葬公墓”试点——“思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已容纳了约3万往生者,每一棵树就代表一个往生者生命的重生。“‘思园’完全是公益性的树葬公墓,平均30~50元就可以买棵树苗入土,包括管理费,一个逝者入葬只需要花300多元就可以了。”欧扬告诉《小康》记者,1989年,在广州原市委副书记张汉青的提议下,创建了思园,刚开始还没人能接受。2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绿色环保的树葬形式,“思园”从原来的400多亩地扩建到现在的900多亩。但由于白云山属于自然风景区,有限地范围,在2003年时公墓已接近饱和。据报道,民政局发出公告称今年起“思园”不再接收骨灰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