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上,网民的权利与义务经常不对称,鼠标轻点就可能伤害到一个无辜者。虚拟空间的匿名发言,缺少了现实世界的自律和他律,容易剑走偏锋,网络暴力也能“血流遍地”。传播学研究表明,网上的“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多。需要倡导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守住个人表达权和他人权益、社会公德的边界,涵养国民心态。
质疑和批评刘翔不应从想象开始
8月10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节目中,演播室背景屏一幅刘翔接受治疗的图片,被细心的网民找出破绽:在赛场上右脚受伤的刘翔,竟然左脚打了绷带!节目组的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帖,解释说制作人员为使图片关键信息不被主持人和手语翻译遮挡,将该图片做了水平翻转处理。
无独有偶,央视《东方时空》节目中,记者提问“刘翔赛场上就知道自己跟腱断了吗?”一位电视同行网民听成了“刘翔赛前就知道自己跟腱断了吗?”如获至宝,在微博发帖验证刘翔受伤阴谋论。《东方时空》主持人张泉灵在个人微博隔空澄清。发帖人重看视频后,向张泉灵和《东方时空》栏目组“郑重道歉”。
每个人都有权质疑和批评刘翔。有些事情的确很符合网民对社会的观感,特别是对政府的想象,但务必谨慎核实,板上钉钉般落实每一个细节。事实的真伪比主观的喜恶更为重要。不妨用自己的声音发起质疑,不要误读或曲解他人,特别是从某个强势媒体那里印证或强化自己的想法,那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