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友,笔名沃塬,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于商州。1979年参军,1989年转业,2011年12月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现在嘉峪关日报社工作。
“我这远方的游子/借助天边的云彩/向三千里外的父老乡亲/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平安” ——刘恩友
情牵故土
最早听说刘恩友这个名字,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时我刚从南方来,在周围熟识的人群当中,经常会提到这个名字。后来,进到一家报社从事报纸编辑工作,读到他的诗文稿件后,方知他已是嘉峪关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了。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编读刘恩友诗作的年月里,我渐渐读懂了弥漫在席慕容诗作里的这种乡愁!刘恩友诗歌里流淌的那些《与庄稼有关的温柔》,时时在感动着我——那个山萦水绕的小山村,清泉漫流,野花开放;晨雾中,蓝炊烟挂在村口的榆树枝头迎风舞动;有月亮的晚上,麦穗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孕育出《月亮的味道》……“故乡的月亮是清清亮亮的露珠/在嘈杂的城市/是我心灵和精神最珍贵的营养……”这种对故乡的痴恋,是痛彻骨髓的深情,弥漫成心底永远的柔软和温馨,温暖着他在异地前行的脚步!乡情,乡俗,乡音,是流淌在他血脉里的永不污染的养分;那些山风细雨里长大的没有尘埃的情怀和记忆,是他思想原野上最肥沃的土壤。“越是节日欢快的日子/心中才有更浓的思念/我这远方的游子/借助天边的云彩/向三千里外的父老乡亲/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平安……想起我亲亲的小村/梦里也是泪湿双眼/喊一声愧对生我养我的乡土/吼一句游子内心从未对你背叛。”
“打开阳光的包裹/全是燕子的呢喃”,“一只白色的蝴蝶/扇动着迷人的翅膀/飞进春天的梦里”,“高昂着头的玉米/像挂着烟袋的老人/在风中飘着长长的胡须”……这样的诗句,清新、淡雅,散发着泥土气息,仿佛使人回到故乡,这就是刘恩友怀念故乡的诗句。故乡养育了他,所以无论是身居远方的闹市,还是每天在异域奋斗打拼,他的心中永远有一个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热恋着的故土,他把纯朴、自然、人性的美好品格和所有美好的向往都装进一个叫作诗歌的瓦罐封存、发酵,固守他心里那份露珠儿一样的清爽纯净和耿直率真,好在人生的路上能更坦然、更坦荡地前行……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三十年的乡思、乡愁却让刘恩友在这棵没有年轮的树上结出了文学创作的丰硕之果!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创作,刘恩友凭借大量的作品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成为嘉峪关市唯一一个凭作品加入省作协的处级领导,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
刘恩友常常怀念故乡,所以他的诗,多是乡土诗,以寄托他对故乡的留恋和深情:“我的诗句总与故乡有关/总与迎春花有关……迎春花的芳香/伴着我浪漫的苦旅/一年又一年漂泊流浪”。他从小生长的商州山区那些柴门上的红灯笼,那些田埂上的迎春花,那些老屋后的香椿树,都散发着泥土的醇香,朴实细密,清澈空灵,这是他诗歌的本色,更是他人性中永远闪光的亮点……
异域恋歌
在嘉峪关工作三十年后,刘恩友从经济部门调任嘉峪关日报社当总编。虽然深知他的文学创作颇有收获,但一次偶然从朋友那里看到他的新闻作品集《远方的呼唤》,还是感觉新鲜,就认真地看起来,这一看还真是让我这个从事了二十年新闻工作的所谓报人汗颜。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位业余新闻采写者,所写的新闻曾获得甘肃省新闻奖;他采写的1500多篇新闻稿件中,很多都被《中国社会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报》等报刊以及电视、广播采用,更主要的是他写的这些新闻始终让人心中涌动着一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