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一枚迟到的纪念章

一枚迟到的纪念章

2022-03-17 09:20:48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通讯员 邹小芳

苏全发老人生前留影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苏全发的3个儿子向我们展示老人的纪念章。左一为大儿子苏占省,左二为小儿子苏占荣,中间为二儿子苏占胜。 (田 波 摄)

  2021年9月14日,我随同洛南县史志办主任时伟宏、摄影师田波、电视台两名记者前往石坡镇周湾村,寻访抗美援朝老英雄苏全发的后人。

  在野牛岭下的野牛河畔,苏全发的3个儿子开始了对父亲一生深情地追述。

  ◆“我就要去当兵”

  1930年5月13日,苏全发出生在洛南石坡周湾的一个穷苦人家,童年的经历几乎全是战乱、贫穷、饥饿,农民的生活颠沛流离、苦不堪言。6岁那年,父亲撇下母亲和9个孩子撒手西去。母亲对他说,你父亲是享福去了。只有苏全发知道,父亲是被生活累死的,苦死的。

  一大家子挤在不足20平米的土屋里,面对母亲日日紧锁的眉头和声声叹息,苏全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撑起这个家。但是,上天并没有因一个家庭顶梁柱的倒塌而心生眷顾,巨大的不幸接踵而至,他的一个哥哥被野狗咬伤患狂犬病而死,一个哥哥突发疾病而亡,一个哥哥被国民党拉壮丁后杳无音讯,十多岁的弟弟被野狼从村子里叼走。亲人的相继离开,母亲悲凉的哭声,让苏全发觉得生活像无边的黑夜一样漫长。

  饱尝生活艰辛的苏全发,听说当兵能吃饱肚子,就萌发了当兵的想法。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8日,毛主席发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石坡区公所要求各乡动员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报名参军,当地的热血青年一片沸腾,苏全发也偷偷地报了名。母亲知道后,死活不让他去,她已经失去了4个儿子,说什么也不能再少一个了。2月11日一早,苏全发偷偷离家到乡政府报到。石坡报名参军的还有张立虎、杨世明、樊当柱、张亭玉,乡政府给他们5人披红戴花,敬酒送行,欢送的队伍有一里多长。第二天,苏全发的母亲闻讯赶到石坡,哭着给乡长、区长求情,坚决不让儿子去当兵,但苏全发心意已决,说:“我就要去当兵。”母亲阻拦不住,只好含泪顺从了儿子。

  ◆入朝作战

  1951年2月13日,苏全发等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从石坡街出发,经商树、柴峪岭、官桥步行到达洛南县城,跟全县各乡来的“准新兵”一起驻扎在周村一带。上级先是进行一个月的审查,主要看当兵的动机纯不纯,态度坚决不坚决,有没有政治问题,还要进行外调调查。有一部分人审查不过关,但不想回去,领导就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在家乡保卫土改成果,要“走者愉快,留者安心”。苏全发幸运地通过了审查,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审查过了,按照安排又开展“倒苦水运动”,进行“忆苦思甜”。人人参与,大家都将自己及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被压迫、被剥削、被国民党军队骚扰祸害的事情讲出来,每当有人讲到家里人被国民党军队逼死、拉壮丁等噩梦,台上的人声泪俱下,台下的人哭声震天。

  “倒苦水运动”结束以后,领导才给大家宣讲抗美援朝的意义,结合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说明美帝国主义想要先灭朝,后灭华,如果我们不支援朝鲜,以后美国走日本的老路侵略中国,我们怎么办?大家听了动员以后,纷纷表示不怕牺牲,坚决支援朝鲜,分别写下了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有的还写了血书。苏全发在决心书中写到:“(我决心)把我的生命献给朝鲜战争,愿意牺牲在朝鲜,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祖国安全。”

  5月1日,苏全发换上了新装,正式成为一名新兵。5月15日12点,新兵四个连1000多人从洛南县城出发,步行经永丰、腰市、大荆、洪门河,于第二天到达商县。当时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部队出发时,群众夹道欢送,炮皮铺满街道。夜家店、永丰街沿路的群众,带上稀饭、烧饼等食物在路边等候,让战士们吃饱喝好,那是苏全发见过的最感人的场面。

  新兵到东北后,又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训练,于8月15日从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步行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出发前,首长做了战前动员,讲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以及战争的必要性和残酷性,苏全发和战友们个个摩拳擦掌,誓死杀敌,保家卫国。

  入朝以后,部队边行军边打仗,步行两个多月,于10月份到达广县里(音),与驻守的东北民兵换防。苏全发入朝后被编入辎重三团三营九连,主要任务是保管给养、装运后方运送及缴获的武器弹药。武器主要存放在防空洞里,有时也在外边存放。在外边存放的弹药要用军用油布苫盖,再放上树枝伪装。为了躲避美军飞机轰炸,苏全发和战友们昼伏夜出,风餐露宿,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或拉着架子车,或背扛肩挑,往前线运送军火,期间经历了美军飞机无数次的狂轰滥炸,他曾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被炸得身首异处。在一次运送军火的途中,苏全发的班长身中子弹,牺牲前告诉他自己最对不起的两个人,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母亲。看着战友带着对亲人的亏欠闭上了眼睛,这个七尺男儿流下了眼泪。

  在上甘岭战役中,苏全发和战友们为了保障弹药供应,连续三天三夜都在装卸弹药,饿了抓一把饼干充饥,有的战士累得吐血,有的肋骨骨折,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战斗残酷,生活也异常艰苦。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内粮食供应不足,运往前线的食品补给也非常短缺。刚入朝的时候,苏全发和战友们背的绿色口袋里装着咸萝卜干、牛肉炒面、干馍片等,但是不能随便吃,只有行军休息的时候,领导下令吃的时候才能吃。志愿军战士们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驻地开荒种地,种上萝卜、白菜等蔬菜。由于营养不良,许多战士患了病。后来,大米、大肉、食油、罐头等食品供应较为充足,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战士体质增强,战斗力也不断提高。

  战时打仗,平时训练。在苏全发的一本《慰问手册》上,工整地记录着毛主席的指示、彭总司令的讲话、当时的战争形势等内容。志愿军战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部分战士甚至不识字。苏全发参军时是高小文化,在部队的文化教育中,取得了盖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大印的《结业证》,还曾经担任过文化教员,教战友认字、写字。

  ◆回到祖国

  1953年7月23日,战争双方签署停战协定。1954年10月,苏全发复员回国,在陕西泾阳学习4个月后回到家乡。在泾阳的这段时间,主要是进行休整、接受教育,使复员战士都能安心愉快地回到家乡,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扎根农村,支援农业,为家乡建设作出新贡献。

  苏全发没有忘记党的教导,回到家乡后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刚回到村上,他就被提名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当时的民兵是基层武装组织,在维护党的政策贯彻执行、维持地方社会治安、保障农村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全发先后当了近10年的民兵连长,带领民兵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多次被县、区表彰奖励。1967年开始,他担任农村信用合作社大队信用专干,一直干到1988年,信用站存款从500元发展到余额3万多元。

  苏全发始终牢记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20世纪60年代,国家为了抗击美帝侵略,大搞“三线建设”,实施战略布局大调整,军工企业进入秦岭腹地,国家决定修通襄渝铁路,而修建铁路需要大量木材。那时的铁路枕木全部是用木材做的,距安康最近的镇安县“柴(坪)达(仁)木(王)”一带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可以开发利用。为了打通镇安与安康的通道,1970年7月,镇安至旬阳的镇旬公路开工建设。苏全发带领周湾公社以基干民兵为主要力量的民工队,参加了镇旬公路建设。那时候没有机械,都是靠人力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道路,比如打炮眼,就是把人从高处用绳索吊在悬崖上,一人领钢钎,一人抡锤,相当的危险,但是苏全发不怕,带头把自己吊下去。好多人在修建镇旬公路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1971年10月,镇旬公路胜利通车,这其中也凝聚着苏全发的心血和汗水。

  ◆父亲的角色

  苏全发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复员回来后,家里的日子非常困难,1960年4月,苏全发带着他的复员证、立功证书等远赴甘肃,先后在酒泉钢厂、窑街煤矿打工。那时苏全发的民兵连长已被撤职,原因是他的哥哥去世,正在带领民兵修建梯田的他在家处理后事耽搁了7天。1963年9月,苏全发从兰州回到家乡,再次担任民兵连长,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当上了生产队的饲养员,养牛攒粪挣工分。

  苏全发为人正直,尽管他始终在为生活而奔波、操劳,却从来没有忽略对儿女的教育。他的3个儿子自小就接受了父亲的严格教育,明白了“不拿别人的东西”“不欺负他人”“讲礼貌”“做事要勇敢,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受饿”等简单朴实的做人道理。孩子上学的年代,家里生活相当艰苦,往往连一支钢笔、一个本子也买不起,但他咬着牙克服困难,历尽艰辛供孩子完成学业,从来没有说过让孩子辍学回家劳动的话。他曾挑着自家树上的苹果翻山越岭到巡检一带兑换洋芋、玉米,曾拉着架子车将自留山上伐下的木材运至四十里开外的蜂王、黑嶂、高山河变卖贴补家用,曾挑着百十斤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到十多里外的石门、石坡赶集换取油盐酱醋。即使在孩子参加工作、成立家庭以后,他依然不停地教育他们要把公家的事干好,对人要和气,违法乱纪的事坚决不能干,要把子女教育好等等。

  ◆晚年生活

  抗美援朝是苏全发一生中最引以为荣的人生经历,只要有人提及,他便精神振奋,津津乐道,三天三夜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3个儿子,就是他的故事濡染下长大的。2014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苏全发以一名老兵的身份住进了洛南县光荣院。光荣院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些抗战老兵,给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和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光荣院,苏全发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3年时光。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情结,那就是与他纠葛了一生的土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经历了打土豪分田地、大集体生产劳动、农业合作化、包干到户等土地改革,土地养活了他们几辈人,如今随着儿女的进城而荒芜,老伴也在他花甲之年离他而去,长眠于地下,他离不开这片家乡的土地。到底是当过兵的人,苏全发接近九十高龄仍然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走路脚底带着风,庄稼在他的侍弄下,一片葱茏。即使在光荣院期间,他依然惦记着地里的庄稼、药材,经常偷偷离开光荣院,回老家侍弄土地。谁也没想到,2017年12月19日清晨,有早起习惯的苏全发在光荣院洗脸时突发脑出血,领导和护理人员及时将他送往医院,先后在洛南县中医院、县医院、商洛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因病情严重回家后卧床不起,在病榻上与病魔抗争了2年5个月之后,老人走完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在石坡周湾野牛岭下的野牛河畔,苏全发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女、老年丧妻的苦痛和煎熬,也见证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老家的门楣上,悬挂着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的奖牌,4个烫金大字在阳光里熠熠闪耀。路口的“泰山石”巍然屹立,门前的两棵银杏树迎着蓝天茁壮成长,苏全发亲手雕刻的字、亲自栽种的树,向我们传递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在老人睡过的土炕上,我们见到了在抗美援朝期间使用过的绿色营帐。书架的木匣子里,存放着一摞摞日记本、老皇历、票据,我们一边用双手轻轻地拂过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一边聆听着苏老的3个儿子给我们讲述关于父亲的故事。

  大山静默,流水无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202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向志愿军战士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如果他的生命能再坚持几个月,就能亲眼看到这枚纪念章,那他该有多高兴啊,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最高的荣誉和褒扬。

  我们离开的时候,墓碑前的土地上有几株喇叭花,在阳光里正开得那样热烈那样灿烂,像一只只喇叭正在嘹亮地吹响,那是给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献礼,是给一位伟大父亲的献礼。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