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商洛最后的远征军战士

2013-01-17 09:36:04 来源:


抗战老兵杨德全


奖状证书记录了一段历史


抗战老兵赵兴维向记者讲述曾经参军打仗的经历。

  本网讯 (记者李敏)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战区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随后,一部分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着重大贡献。几十年后,这些人早已四散在全国各个地方。而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两个曾经参加过上述战役的老兵,他们曾经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奔赴战场,浴血奋战,用血与汗捍卫着民族尊严。现在,他们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他们光荣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铭记。

  寻找抗战老兵赵兴维

  离商州市区五十多公里的黑龙口镇,地处秦岭山脚,丹江源头,商州西北边陲,自古便是商洛出深山进平原的关口要道,亦是商贾游客必经的驿站。在沪陕高速未开通前,是经由商洛去西安的必经之路。9日上午,记者坐上了由商州市区开往黑龙口镇的106路班车,寻找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抗美援朝等战役的抗战老兵赵兴维。

  上午11点,汽车开到了黑龙口镇的街道上,当天恰逢镇上的集市,街道两旁早已被各种摊摊点点占据,热闹了许多,赶集的人也多了不少,虽然没有了往日的车来车往,但集市上热闹的人群也为这个平日里寂静的乡村增添了不少色彩。一路走一路询问,在黑龙口初级中学附近处靠近路边的一个土坯房子里,记者找到了要采访的主人公赵兴维。

  赵兴维的家在黑龙口镇松沟村二组,小小的房子里,住着他和老伴两个人,几个孩子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记者赶到时,赵兴维正躺在床上,黑漆的屋子里,76岁的老伴华竹莲正忙活着给他生炉子取暖,从老伴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久前因胃部不适住院治疗,刚刚从医院回来休养,看到有陌生人进来,老人家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今年91岁高龄的赵兴维老人,1943年进入国民党部队,编入杜聿明48师远征军,随部转战于贵州、云南、缅甸等抗战前线与日军作战,历经艰辛,数次血染沙场。后于1949年1月1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湖北军区刘伯承第二独立旅第八连,参加华北战役和华中南战役,立三等功一次。随后跟随刘邓大军由青滩过江后,随军队做地方工作,属恩施分区指挥部,在建始、恩施等五县剿匪反霸,建立地方政权。1950年,调往东北军区改编为中国特种兵22师206团喀秋莎炮兵团指挥连,参加抗美援朝至援朝结束,其间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在人民军队里,他艰苦奋战了12年,仅1949年一年,他就连续作战11次,立功三次。

  “因为我是测绘员,专门负责阵地测量,打仗的时候,先把阵地一测量,回力多少,阻力多少,计算成公顷,一个炮弹能制压几个公顷,解决这个战斗需要多少炮弹,全部计算好,炮手在车上把电码一按,一个起爆整个炸平。”赵兴维告诉记者。从他的讲述中,仿佛把人的思绪也一下子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当时日本军队进行的疯狂轰炸,在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的包围中,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组成铜墙铁壁,阻挡着日本军队的进攻。

  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 1949年的双狮岭战斗让老人依然记忆犹新,那场战斗的惨烈,让老人至今都不能忘却。“当时我是解放军炮兵团侦察连的,被上级称为‘尖刀连’。战争很惨烈,死亡人数过了大半。那次,我们营长阵亡了,我们的战斗最惨,晚上我从背包里解出来两个子弹,和我后背只隔了一层薄衣服。”赵兴维对记者讲道。

  当然,在当兵打仗的日子里,也有让赵兴维快乐的事,91岁的他,至今仍清晰的记得自己在部队里写过的一个相声段子,并且很流利的背给了记者听。“蒋介石是个贱骨头,跑到美国磕响头,美国也是个死猪头,想在中国出风头,碰着解放军硬骨头,打得蒋介石昏了头,他把部队放后头,钻到了台湾海里头……”就是这样一个相声段子,在部队当中,曾经给他和战友们带去了很多乐趣,也让他感到无比兴奋。从老人乐呵呵的脸上,不难看出,在艰苦的军队生活当中,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的岁月,也让当时的他无限眷恋。

  响应号召回家务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为紧缩开支,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农业建设,弥补战争留下的创伤。1954年,赵兴维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回家,在农业社担任会计数年,1958年调往四川旺苍县学习高炉炼铁,回商洛后参加丹凤铁厂筹建及生产工作,后因铁厂下马,转到市铅锌矿。1962年,铅锌矿再度下马,随后回家务农。记者在赵兴维老人的转业证明上看到如下文字:“赵兴维同志在人民军队期间,连续作战11次,曾参加淮海、华北、华中南战役等,望该同志在地方建设中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在丹凤铁厂,我是负责冶炼工作,同时也是厂里的技术员,丹凤铁厂的技术课都是我带的,那一本教材也是我写的。”说起自己刚复员回来那几年在地方上所干出的成绩,躺在床上的老人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但当说到后来自己服从组织安排回家务农,赵老却连连摇头说记不得了,不说了。

  采访中,赵兴维的老伴华竹莲不时的把记者的问题转述给他,91岁高龄的赵兴维老人,因早年参加战争,身体上的伤病不计其数,听力也不是很好,但当老伴把记者的问题转述给他时,躺在床上的赵兴维立马精神抖擞的坐了起来,讲起他参军打仗的事,更是滔滔不绝。老人说的最多的,是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自己如何配合突击部队,给日寇以最大打击。他对记者讲到,当时的日本人从山西过来打到潼关,从河南打到卢氏,从广西打到桂林,从缅甸打到保山,几乎国家要灭亡,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当亡国奴”,在当时情况下,作为青年学生的他,参加了第一次远征军,后去保卫祖国,报效国防,投入到战争最前线,保家卫国。因为有文化懂知识,所以部队首长让他负责战场测绘,曾任炮兵参谋一职。

  采访中记者得知,赵兴维老人在当兵前曾有一位妻子,但是他被抓去当兵后,妻子离开了他与村里其他人成了亲。回乡后,快40岁的赵兴维和如今的老伴华竹莲结婚,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子女只供到小学和中学,后因生活太困难都先后辍学。三个儿子当中,两个因无钱治病导致双耳失聪,一家人生活极其贫困,但是就是这样的贫苦日子,赵兴维也从来没有麻烦过别人。

  赵兴维的老伴告诉记者,老人一生性格倔强,从部队复员回乡后,生活即使过的再艰辛,也从来没求过别人,国家现在每年给他几百块钱的生活补助。如今91岁高龄的老人,只希望自己终老之后,老伴华竹莲能够吃饱饭,穿暖衣。

  杨德全参军18年获奖54次

  麻池河镇位于商州区西部秦王山下,距市区30千米。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商州区麻池河镇金林村探访了曾参加入缅对日作战和解放战争的老兵——杨德全。

  89岁的杨德全,曾是一名中国远征军的战士,参加过多个战役。1943年,杨德全入伍,进入国民革命军第54军,后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38师,作为中国第一批远征军入缅作战,抗击日本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

  杨德全现在的家位于麻池河镇金林村,这是个深处秦岭群山里的小村,手机信号都无法全部覆盖,他的土坯房子在村里最深处,只能靠步行才能到达,房子靠几根粗壮陈旧的树干支撑着,遇到下雨天,雨水便会顺着窟窿漏下来。记者赶到时,他的房门还紧闭着,附近的邻居告诉记者,山沟沟里,冬天的天气很寒冷,估计老人还没起床。记者询问起杨德全老人的参军抗战的故事,邻居们都围了过来,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

  临近中午,老人家的房门开了,记者连忙赶了上去,说明了来访原因,老人欣然接受。89岁高龄的老人接受记者的采访,思维上的迟钝和语言上的混乱让采访显得略微艰难,好在在附近邻居的帮助下,老人慢慢回忆起了曾经当兵的历程,并讲述了他复员回家后的生活。

  据杨德全讲,他一生参军18年,共获得奖励、军功等表彰54次。而入缅的那段经历,老人更是至今都记忆犹新。杨德全告诉记者,他们当初是从昆明乘飞机去缅甸的,中间除去西安至宝鸡那一段是坐火车外,其余都是走着去的。经过40多天的长途跋涉,部队在昆明集结后,便统一乘飞机到达缅甸投入到对日作战中。日本投降后,他们又途径香港到达秦皇岛,在解放长春时,他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战役,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杨德全也因此获得了多枚军功奖章。

  “当时的我做的是炮兵,还专门接受了美军近半年的专业训练,训练全部都是美式化的,包括教官,用的大炮、炮弹,都是美国的,衣服也换上了美军的全套新军装。”杨德全对记者娓娓道来。

  杨德全说,由于缅甸所处地带多为山林,条件比较艰苦,一些远道而来的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名。大约在1944年,杨德全所在的部队先后在密支那、八莫与日军作战。

  “那个‘鬼子’向我迎面刺来,我一闪身,刀刃从我右手食指与中指缝间擦过,我刺死了这个‘鬼子’后,背面又有一个‘鬼子’冲杀过来,我向前跨一步再一个转身,来了个‘回马枪’,又刺死了这个‘鬼子’。”杨德全老人向记者回忆起战争的场面,不禁激动地站起身来,做着刺杀的动作,眼前仿佛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在交谈过程中,老人边说边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了曾经获得的奖章,记者看到这些奖章中有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等,一直都被老人用布裹着细心珍藏。

  退伍回家做起护林员

  战争结束后,34岁的杨德全结束了军旅生活,退伍回家务农。回到老家后,本来说好的一门亲事,因他参军打仗,妻子改嫁他人,仅剩的老母亲也在一年后不幸去世,从此杨德全便一人生活至今。回乡后的他一直担任村里的护林员,这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做护林员时,村上的树林,鲜有乱砍乱伐现象发生。邻居告诉记者,因为杨德林当过兵,性子耿直,又是一个人,因此不怕得罪人,所以村里的树林在他看护的时候,生长的特别好。虽然村里的村长换了四五个,但护林员一直是他担任,主要就是看中他在工作当中认真负责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德全的身体虽然硬朗但行动却是有点不便。“以前还经常种地,现在都五六年没种了,只在门前种点蔬菜。”谈起现在的生活问题,杨德全说,“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每个月都给我发有补助,就是家里离街道远,取起来不方便。”

  在杨德全家里记者看到,虽然已是寒冬时节,可是老人的炕头上却只有一床棉被和很薄的褥子,显得很是单薄,桌子上放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也只有这个电视机陪他作伴。邻居们说,那是好几年前杨德全的侄子给他买的,因为村里没有通有线电视,老人家里也没有其它电视接收装置,所以平时老人就只能用影碟机放几张碟片看,排解寂寞。

  记者询问他为什么不去敬老院养老时,老人说以前政府说过让他去,但他就是舍不得这个家,感觉还是住在自己家里更安心一点。“人老了,就不想动了,老人现在每天睡到大中午,一天只吃一顿饭。”说起杨德全,邻居们也是充满了同情和担忧。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询问起杨德全老人如今还有什么心愿时,老人表示,只要现在每天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就很满足了。附近的邻居说,老人没事就喜欢看电视,当过兵,所以爱关心国家大事,但是那个电视实在太小,没有有线电视接收器,不能看新闻和电视节目,如果能有好心人能给老人提供个电视和卫星接收器,相信老人会很高兴。

  临走时,杨德全将记者送到了门口,身体微微绷直,对着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感谢你们!”,虽然这军礼和他身上黑色棉衣没有一点相配之处,但老人努力挺直腰板的姿态,还是让人无限敬佩。

编辑:王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