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从放线工到工程院院士

从放线工到工程院院士

2015-05-18 09:15:58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文/图 冯大阔)肖绪文,1953年出生,山阳县人,建筑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建股份首席专家、中建技术中心顾问总工、中建协专家委常务副主任、绿色施工分会副会长。先后主持了近百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在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预应力钢结构施工和绿色施工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为推进我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01.jpg


  “大门进对了,小门也进对了”
  肖绪文的办公室有一排酱红色的大书柜,一直顶到天花板,书柜里密密麻麻全是建筑科技类书籍。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就是专业资料,堆得满满当当。没有花花草草,没有书画作品,也没有荣誉证书。
  1953年4月13日,肖绪文出生在山阳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里,父母找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他命里五行缺水,于是取了个乳名“水生”,大名“肖绪文”。
  谁也没想到,60年后,2013年12月19日,当中国工程院公布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的时候,肖绪文名列其中。当年全国共增选了51名工程院院士。
  “我从建筑施工现场的一名放线工做起。”肖绪文申报院士的材料里有这样一句话。做“放线工”,是肖绪文当兵时的事。
  他参军时才17岁,还是色河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以为自己马上要成为战斗英雄的肖绪文,到了部队才知道自己当的其实是基建工程兵,便觉得自己是“大门进对了,小门进错了”。
  “在部队里最开始当的是木工,后来又当了放线工。”在当时,放线工是很好的一个工种,要求相对严格,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肖绪文天天提着工具箱,扛着测量杆跟着老师傅放线,前后持续了两年时间。
  1972年,部队为强化通讯报道工作,从连队选了七八个有文化的优秀战士,举办了一个通讯报道班,肖绪文也名列其中。报道班结束以后,由于表现优异,肖绪文被留在了部队宣传部门,做通讯报道和宣传工作。
  肖绪文永远也不会忘记1973年3月,当他知道自己被推荐并通过政审,可以参加“高考”时的激动心情。全团只选了70多人参加此次考试,当年6月成绩公布,他是全团第三,而前3名去的是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肖绪文现在回想起来,选择当兵,当基建工程兵,是“大门进对了,小门也进对了”。多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给了他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徜徉清华园的机会,更培育了他面对任何困难都不退缩的勇气与决心。这些,让他受益一生。
  清华园里求学路
  让肖绪文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清华大学刚上了3个月的课,全国就刮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从那时起,清华、北大及全国各大院校的学生们开始不能正规上课,写大字报、开批判会一度成了主要活动。
  幸好,虽然学习秩序混乱,但大多数老师、学生仍在认真地教与学。在清华,龙驭球、杨世德等一大批忠诚教育事业的教师给肖绪文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先生,每天上完课总要到学生宿舍答疑解惑,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针对学习中的难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循善诱地指导。有时,朝西的窗户洒下最后一缕阳光,房间里依然讨论热烈。点点滴滴,肖绪文铭刻于心。
  肖绪文回忆,那个时候他最喜欢的人物是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勇敢、自信,任何时候都不退缩,一位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不过肖绪文喜欢这个人物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出生于贫苦家庭,早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把孩子们拉扯大,包括后来的当兵,以及“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的朴素想法。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