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商洛人】九年坚守,只为农耕文明的传承

【商洛人】九年坚守,只为农耕文明的传承

2018-11-20 08:36:54

来源:

  在洛南县保安镇鱼龙村的温学辉家中,一些曾经的生活“痕迹”被保存了下来,温学辉将家中空闲的房屋改造成“农耕用具”收藏馆,9年里,他收藏各时期农具、生活用品800余件,留存了属于当地人的乡土记忆。

一件件农具 是老祖宗留给后代的乡村记忆

  来到温学辉家中的农耕民俗文化收藏室,各式各样的农耕用具可谓琳琅满目。从清末到民国,从农耕物品到娱乐休闲艺术用品,大到榨油机、织布机、犁、磨盘、独轮车,小到草鞋、铜壶、石权(古代衡器)、称砣、煤油灯、烟斗,各类传统农耕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几乎占满了温学辉的家。温学辉说,自己从2009年开始收藏这些农耕民俗文化器物,到目前为止,已花费近20万元,收藏各种农耕民俗文化展品800多件。

  温学辉部分收藏品展示

  2009年时,温学辉在一家建材市场购买建材时,看到一台老式的织布机被损坏,当地的人正准备将这件老式农具劈烂当柴烧,他感到非常可惜,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痕迹,就这样损坏,或许再过些年年轻人都再也见不到这些农具了,那时该如何向后人证明这些农具就是老祖宗们的曾经的衣食来源呢?由此,他便萌发了收藏农具的念头。

  温学辉向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官斗(官府称量粮食的容器)

  在温学辉的藏品中,他最珍视的就是摆在院子中的一台民国时期的榨油机。这台榨油机是用国槐树制作而成,长4米、大头直径1.35米,重约1吨,据推测应1938年制作的榨油机,距今已76年的历史。据温学辉介绍,他是在洛南与商州交界的一个生产队公房中发现这台榨油机,觉得很有历史意义,便收藏下来。

  榨油机

记住乡愁 :不忘过去苦,珍惜今日甜

  “我们小时候,犁、碾子、耙子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温学辉说到,是这些农具陪伴他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而现在,这些曾经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作出重大贡献的生产、生活用具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他收藏传统农具是让年轻人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让他们知道粮食是如何来的、衣服是如何一针一线织成的。

  不忘过去苦,珍惜今日甜,温学辉不是说说而已。他家里收藏了三台旧时的织布机,他时常将这几台织布机拿出来,让自己的老母亲、儿媳妇、邻居甚至孙子孙女体验织布。

  温学辉88岁的老母亲端坐在织布机前,双脚在踏板间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只见她穿梭往复,动作缓慢却娴熟,不断地在白色的纱线上滑动,再配合着织布机工作时吱嘎吱嘎的声音,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织布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历史长河中织布手工艺也曾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后随着工业化的大生产已经让昔日的民族手工纺织技艺渐渐远离了我们,当人们都快淡忘这种手工艺时,温学辉用这种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段历史的记忆。

  温学辉母亲正在用旧时织布机织布

  织布机织成的布样

  温学辉在去年还举办过一场老农耕器具展演,利用自己收藏的榨油机示范土法榨油。土法榨油是民间传统纯手工烘干、碾粉、筛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等工序组成,过程十分复杂。为了这场展演他准备了两个多月,从修复榨油机到收集榨油所需的材料,他都亲力亲为。展演当天,除了有榨油经验的老人在榨油机上忙碌,旁边不少年轻人也感受了一把榨油的过程,都感叹太辛苦!当清亮的油被近十个汉子从土法榨油机中挤压而出时,现场的围观的村民忍不住感叹:过去的人想吃油可真不容易,对比过去的生活条件,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榨油现场剪影

将农具收藏进行到底

  九年来,每当温学辉听到有关农作物用具的消息时,都会利用休息时间自己驱车赶往农具的所在地,而这些农具的所在之处大多都在深山里,路途遥远崎岖,温学辉无惧跋山涉水,只为收藏一件件心仪的农具。“这些年,收藏这些东西还真不容易,深山中交通不便就不说了,有的东西人家出手的时候要价奇高,我难以承受,可是收不到这些东西,我又觉得十分可惜,害怕有价值的藏品就此流失,我常常为此失眠。”温学辉一段话道出了收藏农具之路的艰辛和不易,也透露出了他保护这一份珍贵的乡土记忆的决心。

  温学辉每收藏到一件农具,他都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收藏在自己家的阁楼之中。然而,就是这样小心的保护,还是有些藏品在存放过程中受到了损坏。温学辉说,他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藏品的安全问题。

  由于存放条件有限 部分藏品受到损伤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保安镇政府也给予了温学辉一定的支持,在镇上为他提供了三间房作为展示馆,但是离自己家较远,无人看护,他总感觉不放心,于是还是将大部分农具都搬回了家中,供人免费参观。这样一来,烦恼也接踵而至:许多农具器械的占地面积大,该如何妥善安置?安置都成问题,他又该如何将农具展示给群众呢?另外,这些藏品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凭温学辉一己之力对这些农具的来龙去脉难以进行考证。“我想将我这里打造成一个家庭博物馆,有一些展柜来存放这些农具,并且希望能有专业的人员给这些藏品进行分类、鉴定,为它们制作身份标签,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些农具的历史。到时,我通过操作古农具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我家里一览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他笑着憧憬道。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