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简”遭质疑整理者称不必回应
《光明日报》刊文质疑浙大所藏楚简真实性文史爱好者称“不是楚简是晋简”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主编曹锦炎称,质疑者举出的例子却都是细枝末节、模棱两可的,对于这种本身都站不住脚的质疑,没办法做回应。
早报记者 韩少华
一篇署名为“邢文”的文章《浙大藏简辨伪》分上、下两部分先后于5月28日与昨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直指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楚简为“赝品”,作者同时呼吁“叫停伪简”。面对质疑,《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的主编曹锦炎近日对早报记者表示,质疑者举出的证据无力,没有必要做出回应。
浙大简据称为《左传》
提供非西汉伪作事证
据浙大方面发布的信息显示,这批“浙大简”是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2009年由“浙江大学金兰艺术史与考古研究发展基金”出资购得并捐赠给学校,随后入藏至今仍在筹建中的浙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经两年多的整理考释,由曹锦炎主编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于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批竹简初置于一个木胎漆盒内,经清理,共编号为324号,缀合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其中有120多枚竹简记载了《左传》中的内容,共3100多字,其余为卜筮祭祷类简等。大部分完简(含缀合后)都在23厘米左右,相当于战国尺约一尺,简头、端修治平齐。3枚较长的简上端平齐,下端成尖弧状,属首见。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墨色厚重,似行草。
曹锦炎指出,《左传》是这批楚简的内容精华所在,在今年4月举行的该书新闻发布会上,他曾说:“涉及《左传》的竹简,浙江大学保存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份。清末以来,有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辩诬,其说渐破。之前学者的证据均为理证,今有了可信的事证,故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站不住脚的质疑
无需回应”
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浙大藏简辨伪》中,作者则从竹简的形制、内容、碳14测年和书法等方面质疑“浙大简”的真实性,并认为这是“时人所伪,可以论定”。
作者列举其理由为:在形制上,这批竹简没有赖以编联成册的契口和编绳,竹简长短、宽窄不一,且章节末的竹简多为短简;在内容上,人名、星名和卦画错误颇多;在碳14测年上,根据测试报告,送检样本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公元前260年±60年,而不是整理者宣称的公元前340年前后;在书法上,“笔法粗陋拙劣,结字混乱错谬,俗而无法,了无古意,决非战国书迹”。
“乍一看他的文章,他是要证伪,但是里面举出的例子却都是细枝末节、模棱两可的。”主持浙大简整理工作、《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主编曹锦炎说,“因此,我们不会对此做出回应。”他同时告诉早报记者,他们欢迎学术讨论,但是面对这种本身都站不住脚的质疑,没办法做回应。曹锦炎还称:“之前也有人质疑过‘清华简’,但在质疑中也一样缺乏学术水平,之后也没见到回应。回应类似低水平的质疑的话,水平就跟他一样低了。这批竹简是传世品,有很多可能性(编注:意指其形制或曾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为改变过)。它不是出土物,因此没法从形制上来研究。而且,他(质疑者)现在连碳14测年的结果都不相信了,不相信科学,那就根本没法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