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试图联系该文作者。据查,确有一位名叫“邢文”的简牍学者曾获中国社科院博士,博士论文为《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导师为主持“清华简”整理工作的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据悉,这名学者自称曾担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简牍研究中心主任,然而,早报记者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了解到,北大简牍研究中心也早已撤销,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邢文”也因某些原因早已被北大除名。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Trinity University网页上,早报记者找到了该学者的主页,为了核实是否确系质疑文章的作者,早报记者按照上面的电子邮件地址发函提出采访申请,邮件却因“联系人不存在”而被退回。截至发稿为止,早报记者尚未联系到《浙大藏简辨伪》一文的作者。
《浙大藏简辨伪》一文所举疑点
一、浙大楚简《左传》辨伪
(一)形制:“浙大藏所谓楚简《左传》,形制与考古出土的战国楚简不合。”
1.竹简没有契口、编绳。
2.竹简长短不一。
3.竹简宽窄不一。
4.章末或节末的竹简多为短简。
(二)内容:“作伪者文字水平不高,所书内容错误百出。”
1.故意妄改。包括人名、星名的改动以及据现代人思路、望文生义的妄改。
2.将错就错。包括对意外误笔将错就错地进行改写或再创作以及未加改正的错字等。
3.卦画的错误。该文认为浙大简《左传》共录《周易》卦画两个,作伪者全部写错。
(三)鉴定:《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序言指出:“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为竹简做了碳14测试,这批竹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三四〇年”,该文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说法,因为既没有说明这一年代是否经过树轮校正,也没有说明测试年代的误差。
二、战国书法辨伪
“就书法技艺而言,浙大藏简笔法粗陋拙劣,结字混乱错谬,俗而无法,了无古意,决非战国书迹。”
(一)章法:“书手于竹简章法、字形、位置皆有所留意,因此也留下了造伪的证据。”
1.断简拼接后字距过大。
2.简首残而字不残。
3.简尾残而字不残。
4.简边残却仍见应该残去的标点符号。
(二)结字:“‘浙大简’对战国楚人书法的矩度,尚无基本认识与把握。”
1.中宫:不明主笔,失守中宫。
2.上下:下不承上,上不覆下。
3.左右:左亏右欠,不守正法。
4.拼凑:偏旁拼凑,错字连篇。
5.简体:据简体字,拼凑古字。
6.失真:草写失度,字形失真。
(三)笔法:该文指出,元代雪庵大师曾总结笔法“八病”,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之类,而浙大藏简则是百病之总汇,包括
1.钉头、牛头。
2.尖头、鼠尾。
3.坠尾、拖尾
4.蜂腰、鹤膝。
5.折木、柴担。
6.锯齿、散锋。
7.游丝、墨猪。
8.病笔荟萃。(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