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所谓硬伤
证明浙大简为真”
曹锦炎认为,质疑者文中指出的有的硬伤,其实恰恰证明竹简为真。如,该文作者认为竹简中人名“士弱”写作“士之弱”,是“作伪者妄改,在人名之中插入‘之’字,是作伪的硬伤”,而曹锦炎认为这恰恰符合那个时代的书写行为,他说:“他(质疑者)连这都不懂,还拿来说,这水平实在是太低了。”早报记者在国内简帛爱好者光顾的网站“简帛论坛”上看到了一些简帛爱好者对“浙大简”的讨论,其中也有人认为:“‘士弱’写成‘士之弱’,窃以为这未必是‘作伪的硬伤’”。
针对质疑,曹锦炎还指出:“在‘浙大简’中发现了很多字的小篆写法,此前都没发现过这些字在小篆里有过。而且,在整理发现之前,也有学者怀疑某字形即某字,但这些内容造假者是不可能知道的。再比如,我们整理竹简之后发现的很多材料,能证明杨伯峻等人的学术专着中的推断,那种书不是一般人会有兴趣去看的,造假者如何会钻研学问到那么深的程度?”
《浙大藏简辨伪》一文的下篇则是从书法的角度对竹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曹锦炎则认为:“从书法上来说,这个书法确实是特别好的。我们做考古的、做研究的,天天接触这些材料,而他连东西都没看到过,这事儿该怎么说?”
而浙大方面对这批竹简的一个得意之处正在于其书法。浙大艺术系教授陈振濂曾夸耀道:“(其)最大特点是看似不规范但又有规律,是目前发现的保存隶变之前的最好的、笔画丰富的古文字,可以用‘籀篆为体、隶草为笔’来概括。0.5厘米宽的竹子上能写出如此丰富自由的笔画,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书写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对此,一位曾接触过“浙大简”的古文字学者告诉早报记者:“书法也确实很漂亮,这方面没问题的。”他同时表示,在北大做的碳14测年的结果也是真实的,送检样本的年代不应当受到质疑。通读质疑的文章之后,他觉得这样的证伪很不过硬。
第三方:不是楚简是晋简
与以上学者非真即假的立场不同,文史爱好者段颖龙认为,浙大简为真,但不是楚简,而是“晋简”。他告诉早报记者:“我特地问朋友要来了电子版‘浙大简’的高清图片,竹简上的书法很漂亮,应当不是伪造的。但是诸多痕迹显示这是中原的竹简,所以质疑者从楚简出发去看,会觉得是伪简。”
段颖龙还表示,“浙大简”的字体与楚简殊为不类,其中“吾”、“许”、“赵”、“魏”、“者”等字秉承西周籀文体系,而楚文字则多用音韵假借为之,这些字皆源于中原,故“浙大简”使用其本字,而楚人传抄中原史书,方言音韵皆不同,故用他字假借,或可为证。而且,其中的《左传》简中,诸侯国“齐”“宋”“曹”“滕”“薛”“杞”“郳\”都写得很清楚,而在晋国大夫“荀罃”、“士得丐”、“荀偃”、“栾黡”、“赵武魏绛”前都不书“晋”字,照例《春秋》为鲁国史书,故“季得武子”前可不书“鲁”,可见浙大简的创作者或系晋人。
据悉,战国楚简存世稀少,多为考古出土,而近年来却陆续发现传世战国竹简。目前除北大和湖南大学等保存着秦汉时期的竹简外,浙大是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收藏楚简的高校,而且同样都是购自香港,并非直接出土,因来源不明,其真伪问题才格外引人关注。目前来看,证伪尚立足不稳,但是“邢文”所说的“简牍作伪也暗流涌动,伪材料屡见不鲜,伪学问呼之欲出,无情地侵害着中国学术的健康以及学者的学术生命”却不假。事实上,《浙大藏简辨伪》一文中还提及“有高校藏简本道家经典,字体前后不一,内容伪迹明显,从篇题到简文,在在可疑之处;又有简本数学文献,书法拙劣,内容可疑,笔病连篇,实伪中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