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董假货泛滥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繁荣,赝品的流通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所以中国的收藏家要分外小心,以确保藏品的真实性。”较之国际艺术品市场“半数以上为赝品”,惠特曼向记者披露,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
根据“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拍卖行”的有效信息显示,“中国古董艺术品市场上应该有70%是仿造的。假货尤其泛滥的领域在字画、瓷器以及中国古代兵器等。中国的制造工艺非常之好,在审美上与古代的文物在同一层次甚至更胜一筹。”
惠特曼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内资深艺术品投资咨询人士成鸣(化名)的印证。成鸣甚至向记者表示:“70%的估计还算是比较保守”。他披露,陶瓷造假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浙江龙泉、广东潮州等地为主;青铜器造假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玉器造假重灾区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则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以天津鼓楼地区为最。
“最荒唐有一个例子,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上,曾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这个段子在业内一度成为笑柄。”成鸣告诉记者,一位专家在北京某古玩市场的地摊上看到了一尊“北魏时期的陶俑”,当时恰逢洛阳一北魏时期墓穴被盗,此专家即认为该陶俑是北魏时期珍贵的文物,上报国家博物馆拨专款、专项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的“北魏珍贵陶俑”。
但随后这种“北魏陶俑”在市场上大量涌现,有人提出质疑。后经警方调查,才发现这批陶俑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仿制的。
“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繁荣催生了大批的制假村。不过虽然这些制假村中的农民个个都是造假的高手,但是相对专注于高仿工艺品的民间艺人而言,农民的造假仅仅忽悠普通的收藏者,而高仿的工艺品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成鸣透露,“能够被鉴定出来的大多是二三流的赝品,真正一流的造假,比如瓷器,只有把真的和假的放在一起才可能看出来。”
这些制造赝品的工匠,只在利益的最底层。“有些从事艺术造假生意的商人,或许支付给工匠的钱只有几千、上万元左右。因为比如像瓷器的造假,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专业的工匠完成,没有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来完成一件赝品。但出钱的商人能将这些工匠统筹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也只有能够涉足这个行业的商人,才能把赝品带入流通渠道,拿到拍卖市场去拍卖。”成鸣指出,虽然国内艺术品市场赝品诸多,但“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手上有假货”。
“而拍卖行不承担艺术品保真责任,则进一步导致了赝品的泛滥。因为对于拍卖行来说,艺术品只要不流拍就能赚取一笔可观的佣金收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