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对信笺纸情有独钟。他说,信笺纸上淡淡印出的图案,或为名家书画小品,或是文佩瓦当等博古拓片,甚至还有宋版书的书影、旧时戏院的戏单,不但美观,也有史料价值。难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郑振铎在北京琉璃厂遍求信笺纸300余种,辑成《北平笺谱》,可见文人对此的喜爱。
巧工细作,有助书画的工艺价值
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好的笔墨纸砚还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吸引了很多名家大师。历史上书画家与文房四宝制作名家的故事不胜枚举。据宋代邵博撰《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可见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大家对名笔是多么倾心。历史上还流传下来很多称颂文房四宝的诗文作品,比如李白的《酬张司马赠墨》一诗,极言当时上党墨用料之精美、香气之馥郁。白居易称赞过宣笔,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则有赞美砚的诗作流传。
文房四宝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特别能展现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魅力。田洪生说:“宣纸韧而润,光而不滑,吸水性强,着墨容易,用于书画则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徽墨选用麝香、犀角、珍珠等名贵材料,香味浓郁、坚而有光,质细而润,色黑胶轻,入纸不晕,浓淡相宜。湖笔、宣笔则柔软而富有弹性,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笔的管材选用紫檀、象牙、雕漆、玳瑁等,更增加了其附加值。
文房四宝之中,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唐代,经过染黄黄檗、涂蜡烫平加工而成的硬黄纸,防蠹防潮,能长久保存,初唐写本《妙法莲花经》、王羲之《万岁通天帖》摹本,都用的是这种纸。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用丝线或马尾线把所设计的图案编在抄纸的竹帘上,因为有图案的地方抄纸时纤维层较薄,所以制出来的纸“水印”赫然。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面上就有波浪纹图案。
笔砚精良,成为文人快事。优秀的书画作品离不开优质的文房工具。曹魏时期书法家韦诞善于制墨,有“一点如漆”的美誉。他曾说:“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守正出新,当代制作的传承境遇
进入现代,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书写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文房四宝淡出了主流书写领域,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困境和诸多挑战。
原料枯竭、质量下降是文房四宝面临的一大窘境。以毛笔为例,北京京华毛笔厂厂长武京生介绍,毛笔在制作中,有些品种为了增加笔毫弹性,需要加些猪鬃。过去家养的猪一年才宰杀,现在喂饲料的猪半年就宰杀,饲养周期的缩短使得猪鬃的弹性明显减弱。此外,由于环境变化和水草污染,山羊、山兔的皮毛也大不如前,必然导致毛笔质量的下降。
藏砚颇富的北京翰典艺术馆馆长周同祥谈到,四大名砚中,端砚老坑石料早已开采枯竭,歙砚龙尾山石料也日渐稀少,产洮河砚老料的喇嘛崖已淹于水中,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也难以恢复到古代的水平。他反问:“今天砚石材质已经与古代不同,其品质还能一样吗?”温州曙光皮纸厂总经理李丽萍也表示,尽管制作工艺没有变化,但因为纸浆质量与以前不同,“如今的温州皮纸和20年前的老纸比起来,纤维变短,坚韧度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