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动态

徐悲鸿中国画收藏观念:凝神达至美会心成独旨

徐悲鸿中国画收藏观念:凝神达至美会心成独旨

2013-10-14 16:15:20

  由上可知,徐悲鸿改良中国画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注重画者、观者、绘画作品、客观物象之间的情感联动性,这也是艺术创作、收藏、鉴赏中古今相通的至理。

  至美之变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收藏对其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悟到,名家之作并不是幅幅完美、十全十美。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设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有的还会因为收藏不善部分受损,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对藏品进行“二次创作”,以求藏品达到“惟妙惟肖”之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在《徐悲鸿藏画选集》中,影印有清初文人画家髡残的四幅作品,其中的《幽壑烟云图》,在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看来,“沉雄苍劲,山势盘旋而上,至重峦叠境,更以浅墨渲染天空,抒写飘舞之云,不拘一格,真气含蕴,正是广游名山,敏锐记忆的升华与结晶”。在徐悲鸿看来,“此幅飞云草草,又以重题压其上,览之殊不快”。他认为,画面题款应题写至天然之处,得之则妙,失之则败,此作的题跋,未题其天然之处,故伤画面。于是,他“易其天空并移题于画外,顿觉气和而舒畅,神韵满足”。他又很幽默地说:“此或非石溪所愿,但吾志切美备,迳意行之,不计其他一切矣。”意思是,即便是作者不愿意,为了从绘画本身去实现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他也不计一切后果了。这便是徐悲鸿对藏品“不佳者改之”的实践例证。

  徐悲鸿还主张“未足者增之”。在他1948年收藏的清郑板桥的《竹石图》右侧裱边处,题有“戊子始夏,悲鸿得之,为补六笔,不能自已,罪过”之语。他认为,此作画面中,竹子主要集中在画面左侧,惟一伸向右侧位于山石右上方的竹竿上,竹叶过于稀疏,破坏了画面的均衡感与节奏感,于是,他在稀疏处补画了几片竹叶,以弥补其认为的不足。

  以宣纸、丝织品作为创作和装裱材料的中国画,在收藏、展示的过程中容易褪色、受损。古画修复是一门精深的技艺。对待褪色受损的藏品,传统的做法是请技巧高超的裱画师在重新装裱时予以修复。徐悲鸿却常常自己动手修复古画。1948年春,徐悲鸿购得明文征明小青绿山水《秋到江南图》,虽然他认为“此乃衡山先生生平杰构之一”,但“徒以年久,绢黯损失不少”,因此“谨按衡山原意,为染白云”,并言“对比显然精彩倍出,欢喜赞叹,不能自已。爰详志经过以示来者,知我罪,我全不计也。”

  徐悲鸿在自藏古画中的这种实践,在古今绘画收藏史上是罕见的。虽然中国画史上曾记载五代蜀国画家黄筌欲改吴道子《钟馗图》中“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为“拇指抉鬼之目”,但黄筌不敢直接在原作上修改,而是另画一幅《钟馗》。徐悲鸿这种违背常规的做法,即便主观愿望是好的,在业界还是引起了不少争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虽然对待可以预见的批评之声,徐悲鸿表示“知我罪,我全不计也”,只为“重先贤之遗迹,而为艺苑葆光也”,但是他的这种做法,今天看来,必须理性待之。对待名家之作不盲目推崇,客观评价,值得今人学习,但对于古人、古物,后人还需怀一颗敬畏之心。(人民网)

  • 相关阅读
  • 徐悲鸿晚年为离婚付惨痛代价:前妻索要百万

      初到法国  1919年“五四”前后,到欧洲留学在中国蔚然成风。欧洲受战事影响经济衰败,物价不高,因此,只要是考取官费或者家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中国学子都愿选择留洋。与徐悲鸿和蒋碧微同船的大多数...

    时间:09-30
  • 习书写画练就中国画高境界

      书画同源,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中国画,除了在笔墨运用上,与书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外,本身还带有强烈的书法趣味。此趣味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

    时间:08-16
  • 中国画的当下思索:文化缺位现象普遍 精神性淡漠

      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

    时间:08-15
  • 中国画不能总是中国人的画

      中国画泛指通过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这是世界视觉艺术中的唯我独有的表现介质,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可靠的史料和馆存来看,中国画从诞生到中华民国之初,完全走着一条...

    时间:06-26
  • 徐悲鸿难忘的一件憾事曝光:未能如愿结识高尔基

      钱丹在《人民政协报》撰文指出,1934年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发出邀请,请徐悲鸿等去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举办画展,而徐悲鸿也很想去看看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想乘此机会结识高尔基,徐悲鸿认为,...

    时间:06-08
  • 张大千成中国最畅销艺术家 齐白石徐悲鸿居后

      《201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昨天发布,榜单内容为前100位中国在世和已故的“国宝”艺术家按照2012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的排名。雅昌艺术网是该榜单的数据支持机构。有意于艺术品投资的读者,...

    时间:05-10
  • 中国画家首获国际小行星命名

      “萧晖荣星”国际命名典礼近日在香港举行,“萧晖荣星”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萧晖荣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家。他以非凡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创作技艺,在...

    时间:04-26
  • “中国画”名称辩议:应该取消或扩大外延

      有一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画何以被油画打败》,其中历数中国画的不少弊端,我很同意。但是,我萌发了一个新的问题:“何谓中国画?”平常的答法自然是用中国笔墨颜料,按&ldq...

    时间:04-25
  • 中国画出问题,根源是画家缺乏敬畏心

      2009年金秋时节,方增先先生因为即将在浙江美术馆的个展来到杭州,约了几位师友到他下榻的梅家坞梅竺度假村小聚,聚会上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画画的事情。其中,方增先先生谈起他参与今年的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作品的...

    时间:04-03
  • 中国画廊业在严冬中继续降温

      作者按:不独是艺术界,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有一种言论不断蔓延,一遇到问题就呼吁政府出台政策,寻求有关部门来管理。比如艺术市场有赝品了就要求政府设立部门来统一鉴定,价格出现泡沫了就呼吁找个权威机构来统一...

    时间:02-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