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览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来越大,制作繁密工细,缺乏意趣的工细制作有“工匠”化的趋势,出现在急于事功的年轻画家们中较多。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淡化和消解,这是个大问题。
古老的中国画有据的历史,总有1800年以上。依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从未间断的发展下来,东亚大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东方农耕文明和民族性,其演进发展造就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即尊崇自然和谐,相信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形成“中庸”哲学观念,适应简朴的满足和精神的丰富,崇尚道德伦理以保证族群、家族的稳定。因此,以伦理为核心、以中庸为主导,重简朴、含蓄、求精神、意趣的诗性特征,贯穿于诗文、书法、绘画中。
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漫长而稳定。虽然早期以“明劝戒,着升沉”(谢赫)“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为宗旨的人物画为主体,这一点和西方以宗教人物画为主体的情况近似。但宗教文化从未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钱穆先生分析说:自隋唐以后,绘画即由“从贵族和宗教方面过渡到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方面来的一大趋势”(《中国文化史导论》),山水、花鸟画兴起。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士人阶层成为画家主流并主导艺术审美趣味方向。如果说盛唐、五代时期职业画家尚能与士大夫型画家分庭抗礼的话,则宋代以后由于文人画逐渐抬头,非职业化渐成趋势。文人画自元明至清末逾千年,发展变化毋庸说是过于缓慢了,在农业社会自给经济为主导,商业资本被压抑的情况下,缺少社会经济推动力是其主因。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追求和谐、安足、静定、素朴的人生价值,田园生活的安定闲适趣味,成为得意与失意的士大夫们的理想图景,“归老田园”几乎是所有从政士人的愿望。这种田园理想是山水画花鸟画存在的精神依据也是文人画为主导的中国画传承不衰的支撑力。反思人类发展史,我们看到,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造成现代人在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方面出现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困惑,贪婪的背面就是绝望,二者并存。可以断言,当人类能够迁居到以光年计的外行星前,地球可能早已毁灭了。我常想为什么思想家科学家不去研究人类在地球家园长治久安的生活下去的办法呢?回过头来,朴素的田园生活大概是不很奢侈的理想吧?所以,源于农耕文化理想的中国画也还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以士大夫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中国形成了“尚雅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雅与俗的分野明确,泾渭分明。画得不专业不精彩不要紧,就是不能“俗”,因为“唯俗不可医”,沾了俗气就没治了。因此“江湖、市井”二气,要绝对避免,“江湖”气近霸悍,“市井”气则近甜俗。在具有文化性的中国画来讲,“雅、俗”的判断十分重要。同样的“尚简文化”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从古诗、古文讲究炼句、炼字,到绘画以简古为尚。
近代以来一百余年间,文化西来,给中国画以冲击,独家一统局面不再,油画、新版画出现,西式教学的美术教育带来的改变更大。但中国画仍有其地位,仍延其固有轨道前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大家以及各地传统中国画家全都不改初衷,照画不误,其“雅、俗”价值判断,无大改变。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画家们在贫穷、困顿、受歧视、“被改造”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改初衷,中国画的精神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