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商洛鼎铭”初考

2010-03-23 21:04:58

来源:商洛日报

QQ截图未命名.jpg
欧阳修《集古录》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大家欧阳修在其所著的《集古录》中有一篇“商雒鼎铭”,是他的好友刘敞在商洛得到的,宋人称作“商洛鼎”。该鼎系鄀国公在商洛时为纪念其先祖所铸(原物今已不存)。笔者查阅了有关此文的相关记述,这里分述如下:

  在《直隶商州总志》(清乾隆九年[1744]卷十四“拾遗”篇中有商雒鼎铭的记载。其原文为“商雒鼎铭,原父得之终南上雒,其铭云:‘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邕隹公作尊鼎,用追享丁於皇目考,用气糜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邕隹公不知为何人?原父谓古丁宁通用。蔡君谟谓:十月四月者,何原父亦不能言也!”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所收录的“商雒鼎铭”,在铭文的标点上与上一篇不同,内容亦有所不同。原文为“右《商雒鼎铭》者,原甫在长安时得之上雒。其铭云:‘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雍公作尊鼎,用追享丁於皇考,用气糜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雍公不知为何人。原甫谓古丁、宁通用,盖古字简略,以意求之则得尔。而蔡君谟十有四月者何?原甫亦不能言也。沿平元年中伏日书。”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一书中,将“商雒鼎铭”称为“鄀公鼎”,铭文中“既死霸”后多“壬午”二字,并非“下都”,而是“下”。其后内容相同。并云:此鼎考古图云“得于上雒”,故宋人又称之为“商洛鼎”。上洛,今陕西商县地,在春秋末年属晋,则下盖灭于晋者也。字从虫虫,下鄀公簠作从虫,均有意与上示别。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在释注曰:“意南郡之鄀为本国,故称上,上雒之鄀为分枝,故称下,此犹小邾出于邾娄而称小矣。南郡之鄀后为楚所灭,故于春秋末年其故都竟成楚都也”。

  从以上三篇不同记载,可以看出:文中第一篇标注“惟十有四,既死,霸王在下都”明显有误。而后二篇标注为“惟十有四,既死霸”为准确。“既死霸”一词,在《辞海》中注释为:古时一种记日子的名称。“霸”亦作“魄”,指农历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也,即下弦到月晦一段时间。前两篇“王在下都”也有误,从后一篇释文可知,当“王在下鄀”为准确,而“下鄀”即指上雒。下鄀后为晋国所灭,成为晋邑。据新编《商洛地区志》载:上雒郡有之建置始于晋泰始二年(266),治所在上雒县,即今商洛市之商州区。至于雍公和鄀公当为何人,据《左传》宣公十一年杜预注“楚县大夫皆僭称公”,鄀公与雍公可能是楚之县公。第一篇所言之“原父”是欧阳修好友刘敞的字。刘敞,世称公是先生,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因此,第二篇《集古录》所言“原甫”是刘敞之弟刘的字,当为“原父”;而第一篇“用追享丁於目皇”中“目皇”二字为笔误,应为“且皇”(甲骨文“且”字即“祖”字)。

  • 相关阅读
  • 碑刻文献与商洛移民史

      利用碑刻文献考史,始自北宋。清末民初,其风大炽,以致学者不知金石,则不得跻身于通人之列。但此时金石多合称之,碑刻文献研究尚未独立成学。  考古学进入中国之后,金文铜器研究并入古文字学,碑刻之学渐衰...

    时间:03-23
  • 丹凤虎簋盖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的“西周青铜器的分期研究专题”组,为了更加准确地推排出西周列王在位的年代年数,在全国已出土的60多件西周青铜器中,选取了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俱全的关键性器物五...

    时间:03-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