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海图书馆邀请我去做讲座,讲座题目是“考古不是挖宝”,他们还在大门口张贴了海报。我去做讲座时路过,正巧一个老师傅模样的人在看那海报,只听他自言自语道:“考古不是挖宝?——那考古就是挖墓!”站在一旁的我只听得“噗”地一声笑了。
可见,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考古挖墓是个常事。然而实际上,考古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挖墓的,甚至有时即便挖到了墓,还要把墓回埋起来。这是何道理呢?
位于陕西干县的干陵合葬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这两位皇帝当朝时唐朝正逢全盛时期,墓葬规模宏大,去世后的随葬也都丰富异常。相传唐高宗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郭沫若曾说墓中可能还有武则天的画像和诗集手迹,如果打开它,那一定会发现“石破天惊”的奇珍异宝。千百年来,干陵对人间的诱惑巨大,引得无数盗墓者对它垂涎欲滴。可不论他们怎么满山遍地、开山炸石地寻找,就是找不到墓道口。哪知到了1958年,几位农民炸石修路,却意外发现了干陵入口。考古学家闻讯而来,进行了勘探,发现墓道入口保存较好,推测陵墓没有被盗过。
千百年来找不到的墓葬入口,一朝现世,挖还是不挖?这一问题摆在了考古学家们面前。最初,陕西省有关方面成立了“干陵发掘委员会”,拟择机打开干陵地宫大门。可开启帝王陵墓毕竟是个大事,省里有没有决定的权力?于是陕西省派各文化部门负责人等组成5人小组,到北京向文化部请示汇报。文化部又上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处。周恩来总理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请陕西来的同志先去看看正在挖掘整理的明十三陵的定陵。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1956年起,考古人员也是从找到的墓道口进去,打开了封墓的金刚墙进入定陵地宫的。可发掘的结果非常不尽如人意,大批的绝世珍品,因科技保护水平有限,变质的变质,变色的变色,结果令人扼腕痛惜。显然,周恩来总理让陕西来京报批的同志去参观定陵是有用意的!陕西的同志看到这一幕,心中也都明白了周总理的用意。于是干陵挖掘工作暂时中止,墓道口也都回填起来。就这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迄今再未挖过干陵。
像中国这样明明挖到了陵墓却不再续挖,而是保护起来的例子,在国外也有,比如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仁德天皇据说是日本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天皇,公元四五世纪之交前后在位。有日本正史之称的《日本书纪》上说,这座陵墓于仁德天皇六十七年开始修建,20年后仁德天皇去世用于下葬,随葬用的明器不下2万件。陵墓前方后圆,由3条围壕相绕,占地面积约达令人吃惊的46万平方米,不但是约25万平方米的秦始皇陵的一倍,更是远大于5万多平方米的埃及胡夫金字塔。于是成为与胡夫金字塔、秦始皇陵并称的世界三大陵墓之一。
天皇陵寝作为不可亵渎的禁地,从1850年前后开始,100多年来一直得到日本各级政府的严格保护,不但学术性的考察现场不被允许,就是考古人员也不能随便到里面做调查和发掘工作。像1872年坟丘的方形部分坍塌,露出了横穴式石室,内有石棺,棺外有鎏金铜甲胄、刀、玻璃器等,但为了保护皇家圣物,只是绘制了一些器物图后,马上又把它们都回埋了进去。
不仅帝王陵墓回埋,一般墓葬也有回埋的案例。2006年上海修建9号线地铁,施工中在沿线发现了一个明代双人墓穴。但上海考古部门初步清理后未进一步挖掘,反将尸体棺木等再次回埋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是上海明墓数量很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同类墓葬已发掘清理了400多个,不足为奇。这次工程施工偶然挖到的明墓,实属一般性的普通墓葬,与以前发掘的墓葬相比,最多是又增加了数量,对目前的研究并无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