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代玻璃艺术品鉴赏才流行起来
中国琉璃器皿制造术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可追溯到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那时的琉璃器皿因材料中的铅、钡含量高而不透明,而银质金属在北方很常见。
到了13世纪,中国已成了琉璃器皿出口国,尤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但随着清朝康熙时代(1662-1722年)的到来,玻璃艺术品的生产和鉴赏才真正流行起来。后来,在德国传教士纪里安·斯顿夫的帮助下,康熙皇帝建造了一个琉璃器皿制作工场,工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玻璃配方,如用胶体金制造出宝石红琉璃器皿。他们也开始使用欧洲刮花和切割技术,包括钻石切割术等等。1740年,另有两名欧洲玻璃工艺家来到这家作坊。在他们的帮助下,御用玻璃工艺水平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1736-1796年)。
康熙年间早期器皿工艺有一个显著特征:过度烧制后表面会产生细小裂纹。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在运用新制法后,器皿制品越发稳定坚固。18世纪初,中国玻璃器皿的颜色和形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变化,并且首次大面积运用于器皿。
一只透明琉璃瓶在2011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中国陶瓷拍卖会上的售价远远超出预计的45万美元。它产生于18世纪,白色玳瑁镶嵌,颈部上方及边缘镀蓝色旋转花纹十分罕见。
古法琉璃如何养护?
1.不可碰撞或摩擦移动,以免出现表层划伤。
2.保持常温,实时温差不可太大,尤其不可自行对其进行加热或冷却。
3.平面光滑处,不宜直接放置于桌面,最好要有垫片。
4.宜用纯净水擦拭,若使用自来水,需静置12小时以上,保持琉璃表面之光泽与干净,切不可沾上油渍异物等。(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