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故事

农民工家书情书票证成文物

2012-09-27 16:43:32 来源:

  农民工博物馆将于本月底开馆,国庆期间开门迎客。记者昨日提前探营位于黄石东路马务村农民工博物馆,发现亮点不少:实景制鞋、制衣车间,建筑工地搬进博物馆,农民工用过的锤子,骑过的摩托,家书、情书、票证等作为文物陈列;更有大师创作的雕塑“节后——南下火车站”为点缀,看点多多,回味无穷。

  记者现场发现,博物馆一楼的“前言”说明里,标明了博物馆于“2012年9月28日建成”。记者多方打听得知,博物馆或于本月29日正式开馆。

  制鞋制衣流水线原样复原

  走进农民工博物馆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方土、陈川等合制的劳务工群像图,图中人物年龄、行业各异,表情形象生动,画尽了农民工闯广东的豪迈和浪漫。

  右手边,一幅名为“节后——南下火车站”的雕塑道出了闯广东的艰辛和曲折:从左自右,一个年轻人背着大打包,驻足凝望,似乎在看广场大屏幕上的车次表;一对情侣,女友很是疲倦,靠在男朋友的身上沉睡;一家三口,胖乎乎的小孩含着奶嘴,不经意间洒出一泡尿来,弄得小夫妇手忙脚乱;最右边,两位老人似乎久别重逢,碰着酒杯话家常。

  推开大门,一个活生生的制衣、制鞋流水线就在眼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立马让人感受到工友的忙碌,但一切又井然有序。

  仔细观察发现,制鞋生产线按照工序排列,分隔成面部、掹鞋部、落底部、包装部四个环节,进出货单贴在墙柱上,物料情况写得一清二楚。

  一列绿皮火车勾起回忆

  步入博物馆二楼展厅,明显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幻的关联。

  一份文物格外引起记者关注,一本1984年第1期的《社会学通讯》,“农民工”这一称谓的最早表述来自这里。

  学者张雨林论文《县属镇的“农民工”——吴江县的调查》中说,“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保留着人民公社社员身份,被接纳到附近的县属镇中做工,其中绝大多数是长年工,他们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积累,人们称他们为‘农民工’”。

  一份签发于1989年的文件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曾经要劳动部门审批;直到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才出台文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限制。

  “肩担手提形色急,城乡阻隔路始通。”一列成都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迅速勾起了记者的回忆:拥挤的人们,燥热的车厢,卖货的小推车……

  家书情书抵万金

  农民工,一头依傍着城市,一头牵连着农村,博物馆三四楼的展厅,围绕他们的生活而展开。

  工衣、安全帽、大锤、刨子、角磨机……这些普通的劳动工具、用品,曾消磨掉多少青春与汗水,每一件工具的背后,是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大手。

  一处实景建筑工地,蜡像制作的工人神似真人,一名举着安全小旗指挥,一名躬着腰推着小车,另外两名紧密配合,协力搭建脚手架。

  形形色色的就业证、生育证、暂住证……安静地躺在陈列柜中,不知它们是否会想起,主人为拿到这些红本本,跑过多少腿,吃过多少苦。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封封感情真挚的情书、家书,“星期四过来吗?我要你过来,因为我孤单、寂寞。“这是广州利工民针织公司重庆籍农民工贾桂琼与男友曾桂林的情书摘录,感人至深。(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