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人笑话,只看完外皮,我的仰慕之情已油然而生,待上得楼去,更是心里怦怦乱跳。这里的藏品跟别处不一样,不是按朝代划分摆放,而是按釉色和器型陈列,色彩斑斓,显得特漂亮。至于这里的藏品数量和品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历朝历代的名瓷精品琳琅满目,单色釉、彩釉要有尽有。可以这么说吧,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微博)有的这里都有,它们没有的,这里也有。什么北宋汝窑天蓝镂空瓶、钧窑带字号的红釉洗;南宋官窑贯耳瓶、哥窑炉;还有几十件元青花、明五彩、清官窑器,就连搜世难觅的后周“柴窑器”都有十几件,真是令人瞠目。置身其中,好似进了一个“国宝”庄园。
主人一面向我们介绍藏品的来历,一面告诉我们其中一些大件的买价。他说,不算院子和房子的投资,光是这一屋子东西他就花了七八千万。我的教授朋友一边看一边听,一面点头一面想,不时赞许两句:“嗯,不错、不错....。”专家一夸奖,我们几个跟班的藏友自然是忙得屁颠屁颠儿,胎、釉、型、口、底、工,眼看、手摸、鼻闻。你要知道,像这样的艺术收藏品,搁博物馆里头别说上手摸,你想隔着厚厚的玻璃多看几眼,人家都防你防贼似的。不过看了一阵我也懒得看了,这些东西怎么越看越不靠谱?可是专家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叫好,我低声问他:“真的不错?”他没回答我,只顾继续跟着滔滔不绝的主人往前看。
折腾了大半天,终于看完了东西、听完了故事,然后饱餐一顿。回京前,我那位专家朋友跟那位河北的企业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这么好的房子搁这些瓶瓶罐罐多可惜,租出去一年怎么也能赚十几万。”主人连声说:“值值值,能藏到这些国宝是我的缘分啊!再说喽,我这一屋子东西怎么也值几十个亿吧?”专家接着又说了第二句话:“东西再好,有人认才行啊!买了这么多东西足够了,你就别再买了,空出钱来把生意做得更大吧!”可主人对此全然不在意,引经据典说:“现在生意难做,利润越来越低,美国人做过统计,做艺术品收藏的投资回报率是25%,远远超过房地产的回报,风险嘛要比股市低得多!”
“可是人家不认你这些东西也卖不出去呵!”我实在忍不住插话说。那主子不屑一顾地瞥了我一眼:“常人怎么会认得这些国宝,专家认得就行!”
怎么办?人中邪了,你救他他骂娘!
“嗨,我说,这主子的东西怎么越看越不靠谱呵?”路上,我问专家朋友。
“几乎全假,一千多件东西,真品不上十件!”
“那你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真实话实说不就要了他的命吗?连房子一个亿的投资呵!搁谁谁受不了。再说就算我不认他还会去找别人,别人再不认他再找别人,最后指定能找到一个认的人,我好歹还暗示他别买了,换上个火上浇油的,那他还不再买一屋子东西?”
谁说不是呢?凡是搞过收藏的人,谁都难免会“打眼”买到过假货,可即便人家把话挑明了,告诉他买回的是赝品,不少人还会找几本书翻一翻,按照书里的“要点”反复对照,一直找出买对了的理由为止。说是自我安慰也好,自欺欺人也行,反正都这德行。其实谁不知道,那些古玩造假者全都是照一些专家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按图造骥”。还有一种买错不认错的人不光是为了面子和自我安慰,他们把手里错买的赝品说得比真品还真,目的只有一个:为赝品找到下一家买主,嫁祸于人。
这就是现代版的神话王国潘家园,它有着讲不完的故事、淘不尽的宝贝,尽管这些故事中的小人物大多都有着与“成化宝贝”大同小异的悲剧型结局,尽管象“国宝庄园”的主人那般陷入噩梦不知醒的中产阶级不断公演自杀性的赌博游戏,但潘家园仍旧像一块具有魔力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慕财淘宝者的心。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后面的人紧紧跟上来,前赴后继,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犹如当初“成化宝贝”写的一首诗:“即便它是一片沙滩,我也要在沙海里淘金;就算它是一个陷阱,我也要绝处逢生;哪怕它是一个无底深渊,我一定叫它芝麻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