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军飞机频频空袭长沙,国民政府决定将文物内迁。1938年春,存放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80箱文物装上10辆汽车,经广西辗转运到贵阳。也许日军侦知了国宝藏身处,就在转运后不到一周内,敌机直扑湖大图书馆。所幸转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抵达贵阳后,这批文物又转而贮藏在贵州安顺华岩洞,后转至川南巴县,直至抗战胜利。沈小丁还考证了几个有趣的细节:从长沙撤至西南,为何不走湘西?因为当时湘西“不靖”,即闹土匪,有关人员作万全之计,选择取道衡阳、永州、广西再到贵阳。此外,当时运送这批文物的汽车,也不是想象中戒备森严的装甲车。10辆汽车中,有9辆竟是从南京撤离的公交车。
故宫文物南迁
1933年
1月31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2月5日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存放。
1936年
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新库房,1937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南京分院的文物又开始分3路运往四川,巴县存80箱(就是短暂藏于湖大的那一批),峨嵋县存7287箱,乐山县存9331箱。
1946年
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1年
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仍有222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请你讲讲故宫国宝在长沙的那些事
辛追老娭毑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时,身边还有一碗汤。幽闭地底的千年岁月里,这碗汤不曾洒出。有人说,这足以证明长沙千余年来未发生地震浩劫,是块福地。
沈小丁先生讲述的故事,似乎又为“长沙福地说”添了一处佐证。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精品,在长沙两次躲过日寇轰炸,或许冥冥有天助。但我想,更多地应归功于护宝者和这座城市市民的努力。故宫馆员的恪尽职守,抗日将士的浴血战斗,湖大教职工的周密安排,市民百姓的掩护保密……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长沙福地的福因!
如果你是当年故宫国宝在长沙历险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如果你有当年护宝故事的第一手资料,不妨致电本报热线96333,让我们一同分享故宫国宝在福地长沙的那些事。
湖南大学老图书馆
1933年9月国立湖南大学图书馆竣工,馆址在原道林寺。图书馆面积1026平方米。大门正面耸立着4个高大的古罗马爱奥尼式花岗岩石柱,中央穹顶。屋顶建有八方塔,作观象台用,是当时华中、华南最大的图书馆。(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