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要张贴“对联”。这个民间习俗,就连当年的沈阳故宫也不例外。让我们“穿越”300多年,回到当年的沈阳故宫看看吧——
皇宫筵宴 上演老“妈猴子”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先生,描述了当年沈阳故宫内皇亲国戚们过年的情景。
过节当天,皇太极端坐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内,诸王贝勒大臣依次上前行礼;前来祝贺新春的蒙古各部落贵族首领,纷纷献上新年礼物。然后,举行盛大的筵宴。宴会开始后,“十王亭”的各个旗亭前,全都支起大锅,煮肉开宴。宴会期间,盛京(沈阳)的民间艺人们入宫献艺,表演器乐伴奏歌舞、摔跤、杂技等文艺节目。其中,当时最为时髦的表演叫“扮鬼脸”。这种表演,是满族民间十分流行的舞蹈和游戏,俗称“玛虎”,意为“皮制面具”,也可称为“鬼脸”,民间称之为“妈猴子”。表演者头戴各种野兽、鬼怪形象的“鬼脸”面具,跳跃舞蹈,与“猎人”周旋打斗,再现女真族狩猎场面。由于“鬼脸”十分狰狞可怖,小孩儿们都十分害怕。于是,那年月大人们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时,便说:“再不听话,老‘妈猴子’来啦!”
皇宫过年 张贴“门神”“对联”
清史学者李凤民先生介绍说,清朝入关之后,沈阳故宫便闲置下来,只有皇帝“东巡祭祖”驻跸沈阳故宫期间,或者每月“逢五”,“陪都”盛京(沈阳)的官员们才到沈阳故宫“坐班”。这种“坐班”也仅是做比成样而已。此外,除了盛京(沈阳)举办重大庆典活动偶尔使用一次,其余时间,沈阳故宫都处于封闭闲置状态。然而,每年春节,沈阳故宫却与民间一样,四处张灯结彩,张贴“门神”和“对联”,辞旧迎新,欢庆新春佳节。
《山海经》、《淮南子》等史料记载,古代,每逢大年除夕,人们都要在门上悬挂画着“神荼”、“郁垒”神像,以及猛虎的桃木板。人们将这种桃木板称之为“桃符”,用来辟邪祛恶。久而久之,“桃符”便演变成了“门神”和“对联”。据传,我国最早在门上贴“对联”的,是西蜀时期的孟昶(音厂,chǎng)。孟昶喜好文学,他不在桃木板上画神画虎,而是别出心裁地在桃木板上题写新诗。从此,孟昶的做法便渐渐流传开来,直至成为“门对”,即民间的“对联”、“春联”。
遍贴“对联” 兴起明代清朝